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读书 | 在赛博时代,走向“真实性”的坦途

图源:视觉中国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这句出自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中的经典台词似乎已然不复存在。确切地说,从算法推优的大数据横行,到近来“元宇宙”“ChatGPT”、“文心一言”“Disco Diffusion”“Pika1.0”等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的火爆,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无远弗届的大数据算法思维已经使得人类生活迎来了库兹韦尔所言及的“奇点时刻”。而面对这一必然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思考在这种数据信息充斥其中,真实与虚拟边界日渐消亡的“后真相(post-truth)”时代,如何捍卫人之主体的尊严?换言之,我们是否还平等地享有自由、求真与公平对待的权利?之所以有这种思考,恰恰是因为人们所处的后真相时代已经充斥着浓厚的虚假感,谎话流言变为日常,“真实性”沦为了虚拟代偿的“真实感”,以至于在虚无丛生的生活中,真相已经变得面目可疑,踪迹难寻。因此,身处后真相时代之中的人们,亟需一种充满当下问题聚焦与未来主义关怀的哲学发问,即如何在虚拟营造的赛博时代中,走向“真实性”的坦途。对此,金观涛先生的“真实性哲学”建构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在一定意义上,《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以下简称《真实与虚拟》)一书,正是对当下人之诸多现实困厄反思与创造性建设的方法与进路。

“真实之亡”:AI技术狂飙时代,无处安放的人类心灵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加速的时代!”正如罗萨所言,现代社会的时间管理模式,已经将人们的生活导向了加速度的地带,而这也促成了个体与社会在不同联结关系中“新异化”的诞生。从现实来看,加速主义似乎也将“真实”导向为一种“超真实”,这便进一步造就了真实快速化的消亡。面对物质文明的高歌猛进与科技迭代的狂飙突进姿态,我们如何实现人之肉身与心灵的诗性安放,显然是更为棘手的议题。某种程度上,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空乏疲惫早已成为哲学家们竞相发声的思考缘起,如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倦怠社会》中所批判的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然。不过,纵然我们身处离乱凉薄之地、狼奔豕突之所,仍旧要全力地捍卫人之真实尊严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由此,便进一步赋予了《真实与虚拟》一书意义追问与方法搭建的具象化目的。

实际上,《真实与虚拟》是金观涛“真实性哲学”宏伟建构的第二篇章。其在回顾与追溯现代真实性问题的历史症结中,集中性地给出了科学真实、社会真实和个人真实如何成为人之主体与现代社会“真实心灵”重建的方法。相比第一卷《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中兼具历史性维度与科学真实反思的视野,第二卷可谓是对真实性哲学方法论的深入探赜,且在数学推演与现代科学的交互思辨中,将后真相时代的真实弊病一一指出。当然,在其看来,三种真实之间并非完全相交,其存在着不同的真实性结构。而此三种真实在其各自的领域之中,都具备着相应的经验与符号。面对当下真实性的诸多问题,所需要做的正是将此三种真实性的结构进行勾连与搭建,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交集。一言以蔽之,即跨河搭桥,实现三种真实的类型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真实性的领域分别拥有横跨各自经验与符号世界的“拱桥”,之所以是“拱桥”而非其他,恰因为拱桥通过两边的挤压使得桥身可以摆脱桥墩的设定,从而拥有稳定性的结构。同样,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扩张正是作为纯符号数学体系与以物理学代表的经验科学体系互动与扩张的结果。正如其在书中所说:“一旦不同于科学真实的新的拱桥(如人文真实的拱桥)得以建立,我们就找到了终极关怀、价值和经验真实性互相维系的结构。”由此,最为关键的现代社会之真实心灵的重建便寻得了一条自洽且可行性极高的路径。不过,私以为金观涛并非将真实性哲学的方法论解释为闭环的结构,恰恰相反,真实性哲学对现代社会之真实心灵的重塑与维系,理应需要开放、包容、宽忍的审视态度,毕竟,基于“共同体之善”前提的“真实心灵”重铸将会充满更多美好的可能。

“真实之问”:虚拟世界是科学经验真实的一部分

“意识到虚拟世界是科学经验真实的一部分,或许是真实性哲学最大的发现。”金观涛在书中掷地有声地对元宇宙之赛博虚拟空间的发展提出质疑。可以说,《真实与虚拟》绝不仅仅是一本真实性哲学叩问的理论大部头,而是游走于当下科技发展实践的核心地带。诸如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跨越意识的鸿沟?元宇宙将走向何处?其多重技术的联结能否实现人类自身生存的最优可能,并经由此为人类创造一个能够解决现实困境的美好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话题。尽管,在科技助推意义上,元宇宙尚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然而,对于依靠数字技术生成的赛博空间,必然面临的问题是真实性去留的危机,其背后的原因则指向了人之主体对现代科学自主性的丧失。

瑞典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与摩尔于2012年一同起草了《超人类主义宣言》,其开篇便首倡“人类在未来将受到科技的深刻影响,我们正在考虑拓宽人类潜能的可能性”。不难发现,在超人类主义的观念中,人类或将与科技达成更为密切的效用关系。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科技发展实践,真实与虚拟、人与非人形象的迭出模糊了既定的边界,人工智能技术大跨步式的发展建立起一个看似真实、却处处透露着非真实体验的梦幻世界。进一步而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得人之主体自由意志遭到前所未有的挤压与消磨,在无数人类增强技术的裹挟之下,人类能力的强化也必然伴随着精神世界的消亡与多重束缚,科技发展的“客观标准”也早已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摇摆不定。

诚然,正如金观涛所言:科学真实之所以看起来不那么真实,并束缚人类自由,是因为它的扩张并不涉及主体,其基础是受控实验和观察的普遍可重复,如数学。所以,主体自由的前提是个人与社会的真实。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对象,自然只是被控制者,无论其未来走向何方,或许无法僭越人类本质或取代主体意识。值得关注的是,在书中作者对后真相时代真实与虚拟关系的陈述与定义,超越了以往的传统认知,走出了此消彼长二元对立化的认识窠臼,将真实与虚拟演化为一种动态化上升的“互动关系”。针对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与否问题,金观涛认为,在以受控实验普遍且可重复的基本特性作为真实标准的论证中,虚拟世界可以为真,但其与当下现实世界的唯一区分在于,虚拟世界中的“时空”仍然不真实,毕竟,其很难得到具体确证的量度。相比而言,真实世界的对象不仅能够实现重复性的时空测量,且能够构成真实存在的生产使用关系。可以说,这种严谨的理论推导串联起真实与虚拟世界的通路,将虚拟世界作为现实世界认知扩展的某种思考,既重构了我们的经验体系,且为元宇宙的认识提供了贯通性的认知视角。概言之,金观涛真实性哲学的宏大建构,详细阐明了主体自我、控制手段与关注对象之间的具体联系。在量子力学、元宇宙以及人工智能现实性发展实践的客观审视与逻辑思辨中,建立起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早已断裂的认识论新框架。

“真实之解”:重建人文与科学的对话关系

毋庸讳言,横亘于人类生活的现代性危机犹如暴风骤雨一般从未终了,反而伴随着人文主义精神与科学发展的割裂与对立而愈加剧烈。正如金观涛在书中言及:“不仅科学以人为中心,而且整个人文和价值甚至终极关怀都以人为中心。人有选择符号(这里的符号指语言和数学等学科)的自由,并用符号来表达自己和世界。受控实验和拟受控实验的基本结构都是主体给出的,这是主体判断自己和对象真实性的根据。离开主体,外部真实的世界没有意义;同样,如果没有真实的世界,主体亦无意义。真实性哲学中,真实性同时规定了主体及其面对的真实世界。”不难看出,人之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应当始终保持对真实自我意义的问询态度。而当下人们在面对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人类增强技术与人工智能发展甚嚣尘上的现状时,往往陷入无尽的焦虑与恐慌中,主体真实的追问仿佛遁入无限的黑夜。由此,《真实与虚拟》既承继了前作《消失的真实》中对现实性危机与人文精神衰落的批评,又在充满未来主义关怀的哲学语境中,为当下与未来之真实性的哲学追问提供可资借鉴的反思窗口。

在金观涛看来,“大多数人不去思考或没有能力思考。所谓后真相时代,正是源于人们失去了全面而整体的真实性判断力”。这自然是本书从一而终秉持的追问意义。我们何以在后真相时代重回理性光辉的价值判断,而不是成为被人工智能摆布与推搡的工具?人类生活的当下与未来,应当有义务或必须首先思考人类心灵何以栖息与安放。书中基于历史境遇、现实困厄与未来议题,给出了一种可能性的方案,即重建人文与科学的对话关系。因此,金观涛具体论述了数学、理论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与人文科学的关联,直面并审视了传统人文学科对具体科学的逃避姿态,证明人类世界在数学层面上的真实性。如其所言,“建立真实性哲学以恢复中国哲学主体精神的第一步不是去从事社会价值和道德哲学研究,而是让哲学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某种意义上,当下与未来的审视与反思应首先建立在科学与人文并未远去的融洽和谐关系之中。因此,科学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手段,不应当将哲学、文化艺术等束之高阁,恰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有效联结中获得共同性的发展,以此葆有人文主义的精神光辉。

“今天,我们有繁华的物质文明,但反观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脆弱、害怕死亡、懦弱和怯于反抗。”我们该怎样生活?这一问题不是阶段性的自我对自我或他者产生的怀疑,而是从一而终的自我发问与意义创造。当然,走向良善生活的关键则是始终葆有自由意志。对于自由意志作为现代价值基础的再论证,构成了金观涛真实性哲学的第三卷,这种富有未来性视野的人类终极关怀价值追索,恰恰给予了真实性哲学一个更为通达、晓畅与自洽的认知理路。正因此,我们才可能在真实性的叩问中渡过漫长的黑夜,迎接自由的黎明。

《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

金观涛 著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作者:韩贵东

文:韩贵东编辑:金久超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7G1J9Q4JCmzwmB8ZwX-b2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