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英语从零到精通:提取小孩学母语的过程》中提到,学习生词需要在头脑中建立清晰而准确的意象,因为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地理解它的意义拓展,明白它为什么会从一个含义变成另一个含义。
意象,就是头脑中关于对象的图景,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意象甚至可以带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官信息。
今天我们以三种“标签”为例来说明。
tab,tag和label,如果看汉语翻译,好像都是“标签”,但如果从意象入手,就能很容易理解它们真正的区别。建立意象的常用手段就是借助图片。
tab本义是指贴在文档上的突出来的那种标签,便于翻阅时直接翻到特定位置:
相似地,tab还可以指贴在书页上的标签,以便直接翻到特定内容页。比如《圣经》上的tabs:
tab在汉语里其实有个更形象的叫法与之呼应,即“凸舌”。看上面两个场景,感觉这名字很贴合。
当使用电脑时,网页、资源管理器以及弹窗等,每个页面都少不了自己的标签名,叫“标签页”,也就是tab。当点到一个tab时,对应的页面就显示出来了,而这时再看那个tab,真的就是现实生活中那种“凸舌”的感觉:
资源管理器中的tab:
网页上的tab:
弹出框中的tab:
还有excel、word等软件中也都有各自的tab:
到此,我们通过意象顺利实现了tab从本义到拓展意义的理解。
然后我们再看什么是tag:
从上图可看出,tag就是额外贴或挂上去的信息牌,可以叫“标牌”。tag比较随意,可以是后来附加上去的任何挂牌。
再看看label:
通过上图,以及查词典或问AI,发现label本质上是一组信息,是那些文字本身,而不是指那个条儿或贴纸这个物件,所以label是可以直接写在包装上的,而不一定是额外弄上去的。
label是更官方的一组信息,正式加在物品上的,比如食品包装上的配料信息,衣服上的洗涤注意事项或品牌名称,包装上贴的封口信息等。
这样,通过图像,我们理解了tab,tag和label的区别。但注意,这只是“理解”,还不是“掌握”。
假如要记忆cabin“小木屋”这样一个单词,很多人会停留在这个单词的拼写和汉语翻译的对应上,自认为已经掌握了这个单词,其实还差得远。现实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实物,如果记忆时从未对应过这些实物,单独凭一个抽象的汉语概念很难胜任让我们识别真实对象的任务。
cabin是这样的:
将cabin这个音对应到木屋实物,通常离不开如下操作:
动嘴出声或不出声念叨/'kæbɪn/,和眼前见到的木屋实物对应上。
动嘴出声或不出声念叨/'kæbɪn/,和眼前见到的木屋图片对应上。
动嘴出声或不出声念叨/'kæbɪn/,和头脑中的木屋意象对应上。
在头脑中进行的操作,是将语音与意象融合的关键,对应的是脑中语音神经元与实物神经元的链接。外语这个语音对我们属于陌生事物,而实物意象属于我们已经在生活中早就熟悉的,将二者关联,就真正实现了对cabin的认知。
实物或图片,是头脑中创建意象的基础;头脑中创建意象,则是认知的关键。
实物或图片和单词对应上后,一定要多多在头脑中将意象和语音进行融合。
我们知道大脑认识东西靠刺激诸多神经元,然后各个神经元间产生链接,这些链接随着刺激的强度和频率而逐渐变强变大,也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本能化的过程。
多多在头脑中将意象和语音进行融合,就是将新单词与实物对应进行本能化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动嘴念叨语音时,出声和不出声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其实是嘴巴发音时的动作感知,有点像品茶,主要是体验那个发音动作的感觉。将这种感觉和实物意象进行融合,才是母语式的认知。
如果你基础的元音、辅音等还发不好,或者基础的单词语音总是发不对,那么你在动嘴说新单词时,嘴巴做这个发音动作时就会笨拙吃力,就会一下子把你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单纯发这个音的动作任务上,而无暇顾及实物意象,也就无法将语音和实物融合了。
所以,要有扎实的语音基础,要对基础单词发音都搞准。
此外,接触一个新表达时,还要将单纯的语音练习和语音与实物的融合练习分开,而不要混在一起。先额外把这个表达的语音练熟,达到不需要消耗注意力就能说对的地步,就像一边走路一边和人说话一样,你不需要关注脚下的步子,你才能和别人好好说话。
只有当新表达的语音练熟到能一边干别的一边嘴巴流利说着而不出错的地步,才到了可以练习音-义融合的时机。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