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水洗砖到休谟的经验主义

如果顺利的话,水洗砖系列将连发三篇:

〈从水洗砖到休谟的经验主义〉、

〈从水洗砖到人工神经网络和 AI〉和

〈从水洗砖到康德的上帝〉。

对幼时旧居回忆挚切的元素,是客厅铺设的一种名「水洗砖」的砖石。这种砖制品经高压水洗和打磨,使得表面形成一种均匀而又平滑的天然石粒效果。砖面点点斑驳,有时定睛细看,似乎能拼凑出某些图案甚至汉字。箇中滋味奇幻,令年幼的我乐此不疲。

其实这种体验,与人观星并赋予星宿「射手座」「北斗七星」之称谓,或观云时能指出这是兔子、那是老虎等,应该别无二致。将视觉第一时间所见之物,与脑海中的固有印象连结起来,再加以理解——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而这方面,尤以人脸为甚,我们天生就对任何类似人脸的图像敏感。因为在我们的经验里,见过的人脸万千,稍微看似人脸的图像就会被优先解读成人脸。这种幻觉虽与水洗砖者不同——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但本质上都是「所想即所得」。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认为,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外如下:

如果没有感官,或没有固有的印象集,我们接收的信息只是不能为心智所理解的一团乱麻。反过来说,我们脑中形成的知识、对世界的印象,无不经过感官和经验筛选和变化。

试想有这么一个婴儿,自出生就无任何感觉器官,看不见、听不到,没有触觉、嗅觉和味觉,完全没法从外界接收任何感官信息,而只赖静脉注射营养维生。十八年后,他的大脑里会有任何思想吗?如果有,这些思想又是从何而来、如何得到的?

英国十八世纪的哲人大卫・休谟认为,这个孩子不会有任何思想。他这种看法属于「经验主义」,即人的所有认知皆来自于感官。质言之,今日大部分的常识都属于经验主义的范畴,因此休谟的看法易为常人所理解及赞同。

从某个意义上讲,信奉实验的现代科学也是植基于经验主义。既先实验,再行归纳/演绎,我们不会被「谁知道宇宙别处是否也与我们共享同一套物理规则?」这种问题搞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49165)。但经验科学也能导致一些与「科学」矛盾的解释,即很容易得出「眼见为虚」的结论,迷惑了主客观、唯物和唯心之间的界限。

不同波长的光线映入眼帘,人脑将其处理为不同颜色。电子间的斥力传至神经,让我们有了触觉。嗅觉、味觉亦复如是。世上没有物质本是「红的」或是「甜的」,世界图景并非世界本身。

甚至极人类想象力之所能创造出来的事物,也是用感官印象拼凑出来的成品。不管多么古怪狰狞的神怪恶兽,也无非是用人和野兽拼成的四不像;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太空科幻大片,人们还是开着宇宙飞船、握着枪。想象创造永远逃不离固有认知的桎梏。

既然我们所认知的,无非经过感官和印象二次塑造,那么何为真实?真实原本长什么样?真实究竟是否存在?

我曾作旧文《七日谈之一:什么是真相?》,亦从其他方面探讨过此点。

西方哲学里有曰「本体论」者,它探讨存在的本身,即一切事物的基本特征。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本体和我们脑子里的摹写相差无几,理性主义的本体是某种逻辑与数理关系,神本主义的本体是神的意志,中国道学则认为本体不离「五行」。置身于纷杂的物质世界,我们的先哲基于现象思考「本体」,乃是企图将客观世事剝除人类的所有主观性而复归原本面目,也是追寻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不严重地说,本体论是整个人类哲学和科学的根柢。

但经验主义其实企图摧毁这个根柢。如果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来自感官,那么给予这些感官知识的本体又是什么呢?

以上的三段论可以很自然地推论,本体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完全来自内心。认为观察到的事物来自其「本体」,就像孩童认为地球是平的、古人谓光在「以太」中传播一样,不过是一种根基薄弱的揣测。

上面言及「三段论」这种逻辑定义,牵引出经验主义的第二个问题:若假设所有知识都来自感官,那是哪一个感官接收了因果关系这个知识?

回想我们中学数学课上的「充分必要条件」知识:

当「若 A 则 B」命题为真,则 A 的发生显能推断 B 即将发生。但不能只凭 B 的发生而断言 A 曾经发生(因为可能另有一命题「若 C 则 B」为真)。

类似这种建基于因果关系的逻辑学,是如何得来的呢?

休谟的答案是没有任何感官接收得到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感官印象世界里并无所谓的因果关系;我们只不过发展了一个思考习惯,把总是前后相继的两类客体或事件联系起来。如同本体,因果关系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法则。

承认因果关系只是经验的「幻象」,但不因此否定它、摈弃它——毕竟在没有本体的经验主义中,除了根据经验的归纳演绎来构筑世界观以外,别无他法。否则我们就会期待终有一个苹果不会掉落而是悬浮在半空,或者担心太阳系以外的光速并不等于我们熟知的那个数字。经验是我们唯一有把握的实在,除此之外全是无关宏旨的幻觉。

休谟的经验主义,其实灵感发端于十七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此家尝试植基于自然科学,以机械力学来解释世界。在机械唯物论者的眼里,这个世界乃由大大小小的齿轮,一环扣一环地运转,每个事物和现象都能追溯其上一个动力因。而休谟的经验主义则暗示了,即使是万物灵长的人类,其思想世界也无非是有一个齿轮构成的机械工厂而已。

设想一个人未曾见过或听说过「动物」,某日偶遇了一只猫。俟冷静下来后,他将这只猫的印象在头脑里划入一个名曰「动物」的类别(或者另一种生造的名字,whatever)。下次偶遇一只狗,他先是注意到狗与猫的相同之处,将其归属于「动物」;但又鉴于其外型和吠声与猫有别,乃于「动物」下新建了「狗」子类,来安顿这个新印象;同时再添一个「猫」子类,作为先前那只猫的印象的新归宿。如此,当他不日又遇到一只猫时,就能反应出「这是猫,也是动物,但不是狗」,甚至「这是猫,但和上次那只猫不同;这只是无尾猫,上次那只是折耳猫」。

照此,被我们的感官所接收的信息,受固有的印象所筛选和过滤;而印象又因着新信息而除旧革新。这个与计算机别无二致的系统之增删改查,构成了以人为出发点的大千世界。

若说人的意识也不外乎机械运作,

势必为人类自身带来哲学和道德难题。

但更实际的问题是,

我们能否靠逻辑和人力来重现此一过程?

下一篇〈从水洗砖到人工神经网络和 AI〉即论及此。

Stay tuned!

林记窑匠

We are the clay, and thou our potter.

反现实,找真相。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9G0EJY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