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搭载AI大模型,“场内最靓的仔”站C位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名为“十八金刚 众创未来”的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阵列“迎宾”,与观众进行才艺展示并互动。

一走进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展馆现场,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火热程度:一条展示通道上,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了先锋阵列,包括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青龙”、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傅利叶GR-1、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清宝机器人等,被观众爱称为“场内最靓的仔”。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形机器人正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变革力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这一增长不仅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人形机器人和AI一体化发展

机器人并不是新鲜事物,那么这些人形“靓仔”究竟靓在哪里?答案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为其注入了“灵魂”。

昨天举行的“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上,一名身高1.85米、体重80千克的“壮汉”迈开大步走上舞台“C位”,听到指令后,“他”从容地伸出双手,钢铁手指准确地抓取桌面上散落着的面包、水果,灵巧地将它们分类摆放好。

这是首度亮相的国内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支持多模态机动、感知、交互和操控,在负载40千克的情况下,它能够以每秒1米的速度行走,满足了高负荷场景下的载荷需求。

“青龙”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通过与浦江实验室书生大模型深度融合,实现了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一体化发展,不仅有望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基座,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告诉记者,“青龙”搭载了多模态大模型“朱雀”大脑和任务执行模型“玄武”小脑,交互决策敏捷,行动也十分自如。运动能力上,“青龙”人形机器人同时具备高机动下肢行走配置与轻量化高精度上肢作业配置,支持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等四大运动功能,是通用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的理想载体。

搭载AI大模型为机器人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于,它不仅应用于机器人“大脑”的理解、推理、规划之中,也将融入“小脑”“躯干”参与的感知与执行过程。一旦人形机器人拥有更加强大的泛化能力后,就能更好地与物理世界交互,进一步降低部署成本、应用门槛,这也是具身智能前进的方向。

“今年我们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取名‘青龙’,并以此为起点打造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通过开源,希望每年都能推出一款全新的人形机器人,以12生肖命名,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创新社区。”江磊说。

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显露应用实力

说起当下最火的人形机器人,很多人立刻会想到特斯拉的Optimus。在WAIC上,第二代Optimus正式亮相,平衡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再增强,还能像人类一样蹦迪、深蹲、拿鸡蛋。

特斯拉工作人员介绍,二代Optimus在直立行走的基础上,行走速度提升了30%;十个手指还“进化”出感知和触觉,可以在轻握鸡蛋和搬运重物时做到“游刃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二代Optimus已经在特斯拉工厂尝试“打工”,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完全自动驾驶)芯片,能够模仿人类操作,进行电池的分拣训练。而特斯拉预计将于明年开始限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

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将大步从展示走向生活与生产。不止于Optimus,人形机器人在一众实际场景中已经逐步显露出了落地应用的强大实力。

“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形态和动作,更在感知、决策和交互等方面展现出日益增强的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毛明表示,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从简单的辅助手术发展到复杂的手术操作,甚至在康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家庭服务领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形机器人在辅助老年人生活、提供情感陪伴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正在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它们能够在危险或人类难以适应的环境中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也表示,人形机器人是芯片、传感器、软件、AI、通信、机械、材料等诸多前沿技术综合应用的集大成者,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她建议,要发挥好“链主”企业作用,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培育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作者:周渊 唐玮婕

文:本报记者 周渊 唐玮婕图:袁婧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cckd6FVrZvuyWXsVzeWZT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