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新闻说到的互联网公司利用掌握的大数据对老顾客进行的“杀熟”行为,携程,滴滴等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有顾客爆料遭遇过这样的“杀熟”,这样的现象可是引爆了社会热点
有专业人士讨论大数据杀熟合不合法,歧视还是欺诈做了讨论,对此有一些个人观点。
首先,说说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即差异化定价,分一二三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微观经济学,商家弹性定价策略而已,本身不具有违法性。
比方说麦当劳在本土便宜,在中国就贵,你说他违法吗?
当然,有一种例外,那就是《价格法》把对同等交易条件的经营者价格歧视列为违法。
当然,这并不影响消费者成为被价格歧视的对象。
事实上,我们几乎每天都遭遇着价格歧视。
比如说,有人吃饭不挑地方,有人就习惯用团购网站。用团购享受打折时,与不使用团购的人接受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这本身就是价格歧视导致的结果。
其次,大数据杀熟违法吗?
个人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刚才分析了,不管杀熟,杀生,只要价格差异都是“歧视”。
“歧视”不一定违法,但如果因“杀熟”而构成欺诈,那就违法了。
如案例中的康先生,熟客反倒比生客贵。如果商家对熟客有过价格承诺 会员更便宜,但事实上比非会员更贵,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欺诈,应该受到处罚。
但如果别人没有任何承诺或者引人误解的价格方式,只是你自己以为熟客会便宜。
对不起,你以为的与虚构事实是两个概念。虽然很不合理,但不违法,不要妄想经营者承担法律责任。
最后,怎么对待杀熟呢?
我想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人有惰性,购买习惯一旦形成,往往不愿再花时间精力寻找其他的。
拿笔者购物来说,以前总觉得某宝假货多,发货慢,态度差。
特别是一些电子产品,习惯在某东买。但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之前的印象或许并不真实。
某宝也有了次日达,很快,东西质量也不错。而某东连续两件产品都出现问题,商家拖拉敷衍,平台也是向着商家说话,商家典型的虚假宣传,说还要落实分析论证,到今天还没解决。
大数据是个好东西,但与其整天担心被杀,不如努力工作,成为甘愿被价格歧视的那个阶层。
以上一家之言
对此,你怎么看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