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下的话语环境里,一提到人工智能,似乎都会让人想到科幻大片里那些变化无穷、可以让机器代替很多人为判断和行动的形象,而事实上,人们往往忘记了,在这些光鲜的背后,一个新的蓝领阶层正在悄然产生。而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为主的群体、都市服务业蓝领又有什么不同呢?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应该如何更好地了解和服务这些人群呢?让我们从当下与自动驾驶这些比较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背后的新蓝领人群开始讨论。
近日,澎湃新闻一个关于数据标注师的片子可以说很好地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在自动驾驶光鲜的背后,是远在贵州惠水县的一批职业院校学生在百鸟数字小镇每天对着电脑做识别标注,标注的内容就包含马路上的行人、车辆等核心信息,越详细越好。而他们,这个小镇的雄心则是把这里打造成与众多互联网和高精尖企业合作的数据加工基地。这样的数据加工基地,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本质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从他们接受采访的表述来看,有一些问题确实需要业界和相关管理服务机构提前去研究思考:
1、从他们呵欠连连的画面来看,加班和高强度仍然是这个行业的常态,这点与工厂蓝领并无实质性区别,一直盯着电脑甚至比工厂蓝领还辛苦,比如眼睛胀痛。但是他们自己并不认可自己的工人属性,这主要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他们受过高职教育,自认为不是那种没文化才不得不到工厂打工的工人。如果这个更高的社会身份自我认知得不到外部社会的认可,他们将面临的焦虑与迷茫并不会比以往的蓝领少。那么,他们未来的身份属性如何解决?
2、尽管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普通的蓝领工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价值却又不够自信,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比不上工程师,未来机器更智能化了可能失业。那么,他们对自己的的阶层定位仍然是焦虑的,这又该如何解决?
3、与以往传统蓝领服务存在的劳务派遣模式不同,他们在本质上属于劳务外包或者生产服务外包行业,因此他们对企业有着更高的期待,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归属感?
4、若以上三个核心问题不能解决,又如何让他们避免从前蓝领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由于这一群体都基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自身的期待往往更高。与早期蓝领的低学历低技能比,他们有一定的技能,期望会更高;与工作没那么枯燥收入也尚可的都市服务业蓝领相比,他们的工作久了又会略显得枯燥;与有着更高创造性要求的工程师相比,他们又自愧不如。因此,与人工智能被资本追捧不同,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未来一样会面临老一代蓝领的困顿问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解决新蓝领的社会融入问题和收益分配问题。而作为人力资源相关服务企业,则需要从做好员工关系管理的角度,提前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同时不断探索相应的员工服务模式。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