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M(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架构权衡分析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性评估
ATAM 不仅仅关注软件架构的功能性,还对性能、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多个质量属性进行综合评估。这使得架构师能够全面了解架构在不同方面的表现,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只注重某一特定属性而忽视其他重要方面。
例如,在评估一个电子商务平台的架构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交易处理能力(性能),还要考虑系统的易维护性(如代码的可理解性、模块的独立性等)、可扩展性(以应对未来业务增长的需求)、安全性(保护用户数据和交易安全)等。
质量属性优先级确定
ATAM 方法要求利益相关者明确各个质量属性的优先级。不同的项目可能对质量属性有不同的侧重,通过确定优先级,可以在架构设计和评估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权衡决策。
比如,对于一个金融交易系统,安全性可能是最高优先级的质量属性,其次是性能和可用性;而对于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可扩展性和可用性可能更为重要。
广泛的参与群体
ATAM 鼓励包括架构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项目经理、用户代表等在内的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过程。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软件架构提出不同的需求和关注点。
例如,用户代表可能更关注系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开发人员则可能更关心架构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而项目经理则需要考虑项目的成本和进度等因素。
促进沟通与共识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促进不同角色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通过共同参与 ATAM 评估过程,各方可以就架构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支持项目的决策和实施。
在评估过程中,各方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共同探讨架构的权衡和决策。
ATAM 帮助识别软件架构中的敏感点,即那些对特定质量属性有重大影响的架构决策或设计元素。通过识别敏感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架构在不同质量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架构的变化对质量属性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网络通信协议的选择可能是一个敏感点,不同的协议对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属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权衡点分析
ATAM 强调对架构权衡点的分析,权衡点是指在不同质量属性之间需要进行取舍和平衡的地方。通过分析权衡点,架构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质量属性之间的冲突和依赖关系,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架构决策。
比如,在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可能会牺牲一定的可维护性;或者在增强系统安全性的同时,可能会降低系统的可用性。ATAM 方法帮助架构师在这些权衡点上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关键场景定义
ATAM 以场景为驱动进行架构评估,首先定义一系列关键场景,这些场景代表了系统的重要用例、业务需求或可能面临的挑战。场景可以包括正常使用场景、异常情况场景、性能压力场景等。
例如,对于一个在线视频播放平台,关键场景可能包括用户播放视频、视频缓存、高并发访问、网络故障等。
场景分析与评估
针对每个关键场景,分析软件架构在该场景下的表现,评估架构对不同质量属性的满足程度。通过场景分析,可以更具体地了解架构的实际效果,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在场景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评估技术,如模拟、原型测试、性能测试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评估结果。
五、迭代与持续改进
评估过程的迭代性
ATAM 评估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进行多次迭代。在每次迭代中,可以根据新的需求、变化的环境或上一次评估的结果,对软件架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例如,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进行多次 ATAM 评估,以确保架构能够适应项目的发展和变化。
持续改进的支持
ATAM 方法为软件架构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支持。通过不断地进行评估和分析,架构师可以及时发现架构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ATAM 也鼓励利益相关者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关注架构的质量,共同推动架构的优化和完善。
ATAM 方法的评估流程是怎样的?
ATAM(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架构权衡分析方法)的评估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确定评估团队
组建包括架构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项目经理、用户代表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估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角,以便全面评估软件架构。
例如,架构师可以提供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用户代表则能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提出意见。
收集相关资料
收集软件架构文档、设计规范、需求说明、项目计划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将为后续的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比如,架构文档可以帮助评估团队了解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技术选型。
向评估团队成员和利益相关者介绍 ATAM 方法的目标、流程和预期结果。确保大家对评估过程有清晰的理解。
明确说明评估将关注软件架构的多个质量属性,并通过分析权衡点来确定最优的架构方案。
明确利益相关者
确定参与评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项目发起者、用户、开发团队、维护人员等。了解他们对软件架构的期望和关注点。
例如,用户可能关注系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开发团队则更关心架构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收集架构信息
与架构师和开发团队进行访谈,了解软件架构的设计决策、技术选型、组件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审查架构文档、代码示例、测试计划等,进一步深入了解软件架构的实现细节。
确定场景
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确定一系列关键场景,这些场景代表了系统的重要用例、业务需求或可能面临的挑战。
场景可以分为正常使用场景、异常情况场景、性能压力场景等不同类型。例如,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关键场景可能包括用户下单、支付失败、高并发访问等。
分析架构对场景的支持
针对每个场景,分析软件架构在该场景下的表现,评估架构对不同质量属性的满足程度。
可以使用模拟、原型测试、性能测试等技术手段来获取更准确的评估结果。例如,通过性能测试可以评估架构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根据场景分析的结果,识别软件架构中的敏感点和权衡点。敏感点是指那些对特定质量属性有重大影响的架构决策或设计元素,权衡点是指在不同质量属性之间需要进行取舍和平衡的地方。
例如,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数据一致性和性能之间可能存在权衡点,需要在架构设计中进行权衡决策。
生成质量属性效用树
将软件架构的质量属性进行层次化分解,生成质量属性效用树。效用树可以帮助评估团队更好地理解不同质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和优先级。
例如,性能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子属性。
分析权衡点
对识别出的权衡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的架构决策对质量属性的影响。评估团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权衡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比如,在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可能会牺牲一定的可维护性。评估团队需要分析这种权衡是否值得,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确定风险和非风险决策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软件架构中的风险决策和非风险决策。风险决策是指那些可能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的架构决策,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管理。非风险决策则相对较为稳定,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放心采用。
例如,选择一种新的数据库技术可能是一个风险决策,因为它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和数据安全性等方面。
整理评估过程中的发现和结论,撰写评估报告。报告应包括软件架构的优点、风险、改进建议等内容。
例如,报告可以指出架构在某些质量属性上的优势,同时也提出在可维护性方面存在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汇报评估结果
向利益相关者汇报评估结果,促进决策制定和架构改进。汇报可以采用口头报告、文档展示等形式,确保利益相关者能够理解评估结果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汇报过程中,评估团队应回答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估结果。
跟踪改进措施
对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改进建议进行跟踪和管理,确保软件架构得到持续改进。
可以建立改进措施跟踪表,定期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进行后续评估
根据项目的进展和需求变化,适时进行后续的 ATAM 评估,以确保软件架构始终满足项目的要求。
后续评估可以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如系统上线前、重大功能升级后等。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