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在编写代码时,都知道在关键算法,逻辑性较强的地方添加注释。一来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二来让代码有了自可读性。如果我们把注释理解为静态的自可读性。那么,程序在运行时,我们如何才能知道程序的实际运行路径呢?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日志!
为什么要打日志?
有很多朋友,不太喜欢打日志。好几百,甚至上千行的代码。啪,啪,啪的全写完!自信满满,一行日志也没打。联调,测试,上线都没问题。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莫名的出现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方法的入参是什么?系统走到哪一步了?一无所知。这下就只剩抓瞎了。从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打日志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梳理一下,打日志有诸多好处。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方便解决BUG了。
记录请求的耗时时间,特别是接入第三方供应商时,调用远程服务时,我们可以通过日志来记录请求的耗时时间。
对关键业务,关键算法的入参,以及结果打点并记录下来。
最后: 记录日志是给自己分析问题,解决bug用的。我们尽量记录的尽可能简洁,易懂以及清晰,理想情况下甚至能通过日志还原一次请求,一次调用的全过程。
如何打日志?
上面我们说了为什么需要打日志。现在我们说说,如何打日志。以我们最常用slf4j这个日志组件来说,它对应的日志级别有: trace, debug,info,warn,error这五个日志级别。其范围依次为: error>warn>info>debug>trace。
我们在日常开发中:
在开发初期,我们可以在进入方法时用info模式的日志级别,记录方法的入,出参。在远程方法调用前,调用后,使用info级别。记录远程方法的耗时。在try{}catch处,使用error级别日志级别,记录信息。以方便用来快速查找,以及分析问题。
服务运行稳定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将必须记录的参数,修改为warn级别。日志级别设置为warn。也就是说,只显示warn和error级别中的日志。(有很多公司,都以error级别的日志作为报警信息,发送给对应的应用负责人。)
在生产环境中,禁止启用debug级别的日志。因为debug级别的日志会显示很多没必要的日志。这样很容易造成服务器资源浪费。严重时甚至造成服务器撑满。直接导致服务不可用。
凡事都是物极必反。同样的,日志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打印日志,同样的也会造成服务性能下降。甚至造成服务器压力过大。直接影响服务的可用性。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形式来记录日志:
以log4j+slf4j-api为例:
pom.xml依赖:
以下打日志例子:
我们通过占位符的形式,记录日志。不建议使用字符串拼接的形式来记录日志。
常用Java日志框架
在Java中,常见的日志框架有
JDK自带的JDK Logger。
Apche commons Logging。
Apache log4j。
Slf4j ( Simple Logging Facade for Java)
Logback
Apache log4j 2 (这其实是Apache log4j的升级版本。在log4j的基础上,性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的开发中,我们通常都是通过Slf4j+的实现。以上述案例中,我们就说到了(slf4j+log4j的形式)。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也可以通过slf4j+ logback日志的形式做为日志组合。
ps:各个日志框架的性能不在本文讨论之中。有兴趣的童鞋,可自行测试。
小结
有好几天没有写文章了,手有点生。闲暇时翻翻自己记录下来的文章,就像光着脚丫在沙滩上奔跑了许久后,时而回头还能看到被海水冲淡的脚印一样。也觉得挺有意思!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