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发展自20 世纪50 年代,共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从最原始的结构型传感器演变为固体传感器,直到最新的智能传感器,传感器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感器技术共同发展的还有中国的传感器产业,近年来受益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热点的带动,中国传感器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尤其是这两年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产业的火爆,也让传感器仿佛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被人工智能(AI)所革新。而事实上,大多数的人工智能动作和应用场景都需要依靠合适的传感器来达成,传感器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硬件基础,是人工智能与万物建立联系的必备条件。以自动驾驶为例,自动驾驶的核心,是让车绕过人类感官与交通环境实现交互。这就极大程度依赖雷达、视觉摄像头以及多种多样的传感器装置。又比如之前在互联网大会上展示“唇语识别”的搜狗中文“汪仔”,就是打破了思维定式,将语义识别的传感器改成了光学传感,用图像捕捉的信息判断语言的沟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显然,政府也看到了传感器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性。
2017年12月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中的重点内容是培育八项智能产品和四项核心基础,而智能传感器排在核心基础的第一位,处于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这进一步肯定了智能传感器对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意义。
而目前就国内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也有了一定的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但和国外技术相比,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核心制造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创新产品少、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当前本土传感厂商主要采用国外仿真工具,核心制造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科研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综合实力较低。
针对中国传感器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中国出台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中明确规定了发展智能传感器的四大主要任务:一是补齐设计、制造关键环节短板,推进智能传感器向中高端升级;二是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健康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三是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研发、标准、知识产权、检测及公共服务能力,助力产业创新发展;四是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曾表示,传感器将是未来万物互联的核心基础。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正处于跨界融合、加速创新、深度调整的历史时期,呈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特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推动计算架构、模式及智能传感出现重大转折,市场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预计2019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将达到960亿元的规模。
由此可见,由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传感器市场将大有可为。相信,随着政府对传感器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同时得益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热点的带动,中国传感器产业将迎来又一波发展的春天。(快资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