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成功完成了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在万众瞩目中平安返回,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运营的又一重大进展。
神舟十八号飞船自今年4月25日发射以来,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已经整整192天,在这漫长的六个月里,他们承担了中国空间站一系列既定任务。
除了日常维护任务,还开展了包括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生命科学、航天技术应用等90余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涵盖了当前航天科研的多个前沿领域。
这些科研“太空特产”,足足有34.6公斤!随着神舟十八号的平安落地,这些重要的研究素材也顺利转移到空间应用中心进行分类整理,后续将根据类目妥善分配。
这其中包括“太空养鱼”的斑马鱼培养基,耐辐射微生物、石生微生物,以及第三批太空水稻等。
可以说神舟十八号任务的成功,再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也为未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当然,航天员们在轨工作任务并不仅限于实验,他们进行的2次出舱活动也意义重大。
我国空间站所处的低地轨道,是各类人造卫星、火箭残骸等运行的主要区域,随着空间活动日益频繁,这一轨道上残留的碎片密度也在增加。
尽管许多碎片尺寸微小,甚至不足几毫米,但由于它们在轨道上的速度极高(可达每秒数公里),一旦撞击空间站,仍可能对外表面产生严重损伤,甚至影响其结构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提升空间站抵御太空碎片的能力,神十八乘组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为空间站安装了多层保护装置,这些装置可以理解为“防护罩”。
这个防护装置类似一层“盔甲”,能有效减缓和吸收碎片的冲击力,从而减少对空间站的破坏风险。
有了神舟十八号乘组出舱安装的“防护罩”,空间站的抗撞击能力将显著增强,也为航天员的在轨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护。
这次神舟十八号任务的着陆返回阶段,也有些与众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凌晨返回!
东风着陆场地处额济纳地区,凌晨的低温和有限光线条件使返回舱的精准着陆和航天员的安全出舱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好在,东风着陆场的搜救团队进行了精心部署和严格准备,搜救人员在着陆点及其周围进行了反复的勘察和演练,有效确保了快速、精准地抵达着陆点,实施开舱活动。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着陆的场景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不过有不少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航天员们出舱后又是被地面人员抬着走?
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考虑到了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的身体影响。
由于在空间站内处于失重状态,航天员的肌肉和骨骼系统长时间失去了对抗重力的负荷,他们的血液循环、肌肉强度、骨密度等都会因为失重而逐渐适应这种“漂浮”状态。
当他们突然回到地球重力环境时,身体需要重新适应重力带来的负担,这个过程就是“重力再适应”。
“重力再适应”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使得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的想当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肌肉乏力、平衡感下降等症状,所以才需要在地面人员的协助下“坐着”转移。
这一现象在全球航天任务中并不罕见,而中国航天员出舱被抬着的画面尤为引人注目,只是因为大家都比较关注而已。
事实上,我国也有站着出舱的航天员,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中,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返回地球后就是站立出舱的场景。
在那次任务中,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仅在轨飞行21小时,身体受到的失重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当舱门打开时,他能克服失重后的不适,稳稳地站立在返回舱前,这一场景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的经典瞬间。
然而,空间站任务逐渐常态化、复杂化,航天员在太空驻留的时间逐步延长,失重带来的身体影响愈加明显。
如今,航天员长达数月的太空驻留已成为常态,出舱时需要地面人员协助,并且避免站立对身体造成影响,已经成了航天工作的“新常态”。
此次神舟十八号任务不仅为未来空间站运营积累了技术和数据,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飞天任务,可以说属于80后乘组的时代随着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理论上也结束了。
10月30日升空的神舟十九号飞船,已经首次开始搭载90后航天员参与的空间站任务,新生代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与指令长蔡旭哲共同肩负起了下一阶段任务。
这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在探索的征途上不仅越来越稳健,也开始更广泛地吸纳年轻人才,为航天事业注入新活力。
这些年轻的航天员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传承与延续,也标志着未来中国航天员队伍将会更加多元化与年轻化。
此外,随着神舟十八号任务结束,神舟二十号飞船也已准备就绪,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可以发射升空,执行紧急救援任务。
在航天领域,任何长期任务都伴随着潜在风险,包括空间站设备故障、轨道环境变化等突发情况。
因此,我国一直都是“发射一艘、应急一艘”,已经把快速响应的救援飞船打造成了现代航天任务的标配。
神舟二十号的待命,将进一步保障了空间站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也表明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空间站应急机制,能够在突发情况下迅速响应,确保航天员的平安。
总之,神舟十八号任务的成功返航,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的年轻化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代际传承,而神舟二十号的应急待命,则展现出我国空间站任务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未来,我国将迎来更加频繁的发射任务,而中国空间站也将在这些新的尝试中不断发展,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支撑平台。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