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生命体之所以能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的作用下持续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开放系统中自发地维持负熵状态。熵增指的是系统从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趋势,而在生命体,尤其是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同时维持内在的有序性。
大脑的作用之一,便是在这种无序中探寻秩序,通过构建内在的知识模型来对抗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人类认知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处理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而将其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模型。在认知科学领域,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内化”。我们通过感知外部环境,接收并分析信息,对其进行归类、总结与归纳,从而使得原本无序的世界逐渐转化为有序的认知结构。
历史上,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如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自然世界的复杂现象,实现了对世界的高度有序化理解,将外部世界的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科学原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学习的过程并非单纯的信息积累,而是一个对认知模型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通过持续学习,我们将更多复杂的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世界模型。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或未曾遇到的问题时,现有的认知模型往往无法直接应对。此时,我们的大脑会不得不再次修正或调整已有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的情境。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对熵增的对抗——我们通过调整和重构认知模型,消除了认知上的混乱与无序,创造了新的秩序。
对抗熵增的努力,体现在我们高度发达的大脑,尤其是前额叶区域。这部分大脑不仅使我们能够对当前的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让我们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与规划。换句话说,人类能够想象并模拟未来的情境,而无需亲身经历每一次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并非一个实质存在的实体,而是大脑为了更好地构建一个有序、确定性的模型而创造的一种代理。通过这种代理,我们能够超越当前的限制,将思维扩展到更广阔的时空领域。人类意识的最大优势在于,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便能主动干预大脑的自动化处理机制,引导其朝着更加有益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可预测的模型、创造自我意识,并有意识地引导自我的演化,我们在不断对抗无序的趋势中实现了自我超越。正是通过这种对抗熵增的努力,人类才得以在进化的历程中始终屹立不倒,持续发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