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学时候看的课外书到前一段这么久的时间里,我看书只求一个过程,讲一个感觉,打发时间的一个方式,无实用的,长期一来就形成一种怪圈,形成一种固化的爱好,价值观念固化,视野逐渐缩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论据来支持自己原有的观念,保持一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努力寻找各种论点去证明。
小孩子初生对世界的好奇,他们是一直拓宽认知的,获得各种信息各种体验各种观念,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接收,这一时期的改变是最大的,等到了一个时期我们会形成一套固定的认知模式,这个过程中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识进程中逐渐给自己画圈圈,不断地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地方自己最安逸的方式,不想做出改变,因为自认是最好的状态不需要改变。
而且我甚至都不想去了解自己不懂的领域,这不是最坏的,我不了解不接受了解,还听信别人的评价和议论,不管那些评论和议论是否客观和专业。原来我的一些认知是建立在懒于去探索乐于坐享其成的的情形下被动接收的,我丧失了动脑子的习惯,我接收到的信息很多时候不是不想筛选,是不知道怎么筛选,别人说什么自己也拿来讲,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对不起自己的脑子,不能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让它发挥最应有的功效。这也许不止我一个人出现了这种情况。
以前爱看人文类的书籍,带来了什么具体很难讲,但是多了点敏感,多愁善感也是,我也找不出太多的不一样,并且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有时候真的觉得读书干嘛呢?不求甚解,没有反思,囫囵吞枣,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积淀,这样想来真的没什么用。这有效的缩小了我的眼界,只见自己不曾看周围,带有偏见性目光看待一些问题,沉溺于自我中而盲目快乐。
一个人对于外界信息观点的处理越包容,成长改变的可能越大,而对于意见相悖的就不可忍受的人是不乐于改变自己的,更乐于听闻或看到让自己舒服的事和人,这也许孕育着强大的危机。
这两天我一直在仔细研看保险合同里面的重大疾病条款,看得我怀疑人生,人活着太苦了,经历到那个份上真的生不如死,只是读读那些病情描述都想到如果我有一天也这样了,那还活吗?我不禁想,人的脆弱和坚强是具有极强的弹性的,不到那个地步我们谁都不能肯定,人的求生本能和意志力没有一致的测量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七苦哪个不苦?有些苦我们陷于其中而乐此不疲,有些苦未曾到来恐慌不已。
整个人类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而改变太多,百年前的人类平均寿命和现在差距如此之大,意味着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大多都是新出现的,必须要面对不曾经历过的,必须解决不曾遇见过的问题。
昨天谷雨节气,晚上下了雨,今天中午下了雨,对着天气预报看,原来都能准确到小时了,有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年代不同了行情变了,很多东西都有规律都能预估出大致的轨迹。大数据的演变,人透明的就剩一堆数据,我能有些私密的小喜悦吗?可以啊,公开的哈哈哈也可以的。
听说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处好关系,当社会发展改变了你外在需求时,内在和外在产生冲突,去调节,内在要适应改变,和谐了,保持,平衡打破后再维持,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游戏。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