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给研究生下个简洁的定义:以研究力为起点,指向创造力的知识分子。
有一句话叫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么研究生创造力幕后的推手是什么呢?
一个人只有在彻底安静的环境里才能进行创造,因此我给出的答案是守静力。
“守”,顾名思义,有守护、守候之意;“静”是“青”和“争”的合力,“青”的本义为草色、绿色,即朝气蓬勃的生命的色泽;“争”可释义为明确方向的内在的努力。守静,从词源上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守志向,守本心,守初心,守清贫。
开启了后青春期的研究生,处在了上学与就业尴尬期的研究生,徘徊于养老与啃老困窘期的研究生,纠结于单身与结婚矛盾期的研究生,应该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末年,壮心不已”般对志向的坚守;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般对本心的坚守;一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般对初心的坚守;一种“不汲汲于富贵,不凄凄于贫贱”般对清贫的坚守。那么,如何解读守静力呢?
1
静坐力
守静力首先是一种静坐力。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意思是说,静静地努力而后才能静静地收获,所谓“守得安静,才有精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在物欲横流、声色迷情、信息滔天的时代,需要有一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静坐力以及一种不盲从于形式,不诱惑于事态的静坐力牵引着我们,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跌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万丈深渊。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有一种扎根学术,沉迷研究的情怀。众所周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但是,人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感兴趣。静静地坐下来,慢慢地把心沉下去,你一定会找到你的兴趣点,它们或者是符合心意的话语,或者是见解独到的观点,或者是别的形式。总之,你会发现学术并非味同嚼蜡,选择性地切入到你感兴趣的视角之后,非强制的静坐力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当静坐力成为一种习惯,“沉迷学术,无法自拔”也就是属于你的常态了。
2
专注力
其次,守静力是一种专注力。
专注力这个品质太重要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王羲之吃墨水的故事吗?听说过毛润之居闹事而读书的事例吗?村上春树都知道吗?他的个性签名是“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睁大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告诉我们,“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来”;中国古代思想家程硕以为,“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读书欲精不欲搏,用心欲专不欲杂”。
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起起浮浮、漂泊不定的热度注定无用,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的投入必定失效。但是,我们的眼睛时刻会受到心情的蛊惑,我们的意识随时会受到神经的阻拦。那么,如何训练专注力呢?
心理学定义注意为意识的指向和集中,从这个角度来说,专注力应该首先明确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术业有专攻”——研究生的学习在专而不在杂;漫天撒种必定不能全面开花——研究生的研究应该有针对性而不是漫无目的性。集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必须要强调这是一种劳逸结合的集中,是一种休养生息的集中,是一种张弛有度的集中。训练集中,强调三点:一是自信,二是兴趣,三是自律。所谓自信,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自信,相信自己并鞭策自己;所谓兴趣,就是切入到兴趣点后对学习内容的精加工;所谓自律,即运用各种内部暗示和外部手段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当专注力成为一种素质,“我可能长了一个假脑子”就不会从你的嘴里说出来了。
3
深度学习能力
守静力还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能力。
所谓的深度学习,并非小和尚念经似的“左耳进,右耳出”的机械记忆,也不是不假思索的照片式的全盘吸收,更不是时时刻刻把自己钉在书桌上的重复劳作。它是一种将努力和勤奋投注在活动智力上,将时间和精力周旋在升级知识上,将焦点和重心集中在训练思维上的精加工能力。深度学习,不同于停留在知识表面的机械学习,区别于“客观性”“告诉型”的接受学习,它是超越“顺应”和“同化”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一名研究生,一定要有刻意训练高阶思维能力的意识,并且要时刻警惕惯性思维的胡作非为以及应激反应的“卷土重来”。有一句话叫作“没有深度思考的勤奋等于零”,这种低品质的勤奋真的很危险,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导致在远离核心的事情上越走越远,这在物理学中称之为的“无用功”。那么,深度学习该如何操作呢?即深度学习的操作性程序是什么?
我们仿照元认知,将深度学习分解为学习知识、经历体验以及自我监控三个过程。首先是学习知识的环节,要“抓关键”而不是“耗时间”,要“直奔目标”而不是“从头到尾”我们要忙,但是要忙的漂亮;其次是经历体验的环节,将知识情景化,尽可能地体验“身临其境”,将角色剧本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感同身受”,这是一种战术上的深度学习;最后是自我监控环节,监督思维是否懒惰,监督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否高效,监督记忆是否发生在杏仁核中。
4
批判思维念能力
守静力同时是一种批判思维念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容丝毫大意的世界,“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在学术上,“偷梁换柱”“虎头蛇尾”的残次品也大行其道,足以混淆研究生三观。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年代,碎片化的新鲜信息看似刺激大脑,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营养,即使是在研究上,“以假乱真”“大而无当”“空穴来风”的案例也相当可观。作为一名研究生,对待学术,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不因热搜而盲从,不因喜悲而置空。对待研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有欣赏合理内核的心向,不因现象而武断,不因感觉而偏激。
批判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环境中慢慢训练出来的。那么,如何践行呢?其实,我国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早就给出了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概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操作性程序的最好诠释了。学、问、思、辨、行这五个程序是有先后顺序的。第一阶段是博学,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割裂这一阶段,知识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审问为第二阶段,做学问的本质就是求真,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追问到底,这样才能认清事实、查明真相;第三阶段是“慎思”,学习切不可粗枝大叶,它是一种严密的意识加工过程,它是连接批判思维的桥梁和纽带;“明辨”为第四阶段,学问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真伪难分,良莠不齐;第五个阶段为“笃行”,“笃”有坚贞不渝的意思,只有一心一意作学问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5
反思能力
最后,守静力是一种反思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毛主席强调,“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我们都知道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摘自他的教学日志,每一个建议都来自对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每一个想法都源于对教学效果的深刻总结。国内教育界传奇人物魏书生大家并不陌生吧,《班主任工作漫谈》详详细细、切切实实地记载着他的“行走着的教学”。
人人都需要反思能力,研究生尤其如此。那么,反思能力的操纵权应该交给谁呢?
嘴巴多情,嘴上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语言上;眼睛多事,眼里的反思往往消失在时间里;手指太僵,指尖的反思常常搁浅在动作上;耳朵太钝,听觉的反思每每消散在记忆里。所以,我们应该将反思能力的操作权利交给大脑。不要过于怜惜自己的大脑,大脑从不休息。研究表明:大脑只占体重的2%,却要消耗20%的能量,而由于环境需要引起的能量消耗只占其中的5%。
守静力,外化形式为静坐力、专注力、深度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既可以看做研究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指标,也可以视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我是一名全日制研究生,以上仅是本人对新形势下研究生素养的一点思考。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