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九集:影响中国历法两千年的
落下闳(下)
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闪耀着一颗小行星,它承载着人类对知识与探索的敬意,被命名为“落下闳星”。这一命名,不仅是对宇宙的一次温柔标注,更是穿越时空的致敬,献给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伟大人物——落下闳。那么,落下闳究竟是谁,为何他的名字能与星辰同辉呢?《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传奇故事。
西汉初年,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农业生产、节令安排等民生大事,无不依赖于准确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然而,当时的观测手段极为简陋,主要依赖于“土圭”这一原始工具。“土圭”,也就是《周髀算经》中的“髀”,是一根垂直在地面上的标杆或石柱。圭表的表脚放在一条具有水平位置南北方向的石板上,上面刻有度数。人们通过土圭日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冬至和夏至的时间,就是《礼记·春官》中说的“土圭以致四时日月”。用土圭观测天象所得到的数据非常不准确,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彼时的天文学界迫切呼唤着更为精确、更为先进的观测仪器的出现。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落下闳,这位出身巴蜀、才华横溢的天文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并最终创制出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台较为精密完备的天文观测设备——浑天仪。浑天仪的设计精巧绝伦,它的外表像一个浑圆的天球,周长约二十五尺左右,直径有八尺。这个圆球由赤道环和其他几个圆环重叠组成,环上刻有周天度数和二十八宿的距离。这些圆环有的固定不动,有的则可以绕天轴自由转动。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球体中心的窥管,它直径仅有一寸,却能够精准地瞄准天空中的天体。观测时,只需转动圆环,使窥管对准目标天体,便可通过圆环上的刻度推断出这个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规律。
落下闳创制的浑天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项杰出成就。要知道,在欧洲,一直到16世纪左右,才出现与我国北宋时期的浑天仪同等水平的仪器。而浑天仪的问世,不仅为天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更为浑天说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浑天说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认为天体是一个浑圆的球体,地球则位于这个球体的中心。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盖天说截然不同,后者认为天体是半球状的,像盖子一样覆盖在大地之上。落下闳通过浑天仪对天体的直接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天象数据,为浑天说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利用这些数据,深入分析了天体运行的规律,进一步证实了浑天说的正确性。在落下闳的推动下,浑天说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时天文学界的主流思想。
除了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外,落下闳在数学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他独创的通其率,是一种利用连分数来求解渐进分数的方法,现代学者尊称为“落下闳算法”。值得注意的是,“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了约600年,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智慧,还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天文数学领域长达2000年之久。
落下闳的精明才干和杰出成就获得了汉武帝的高度赞赏。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请他担任侍中之职。在西汉,担任侍中的都是皇帝的近臣,深受皇帝倚重。但是,视“富贵如浮云”的落下闳,却并没有接受这个职位,而是在《太初历》颁行后就辞官归隐了。
回到家乡的落下闳继续研究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天文科学,并将他渊博的知识传给了后代。在他的巨大影响下,汉唐时期的阆中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一批批天文人物如:任文公、周群、袁天罡、李淳风、鲜于天、李竹等都相继观星访吊流寓阆中,让蜀地拥有了 “天数在蜀”的美誉。
为了纪念落下闳的成就,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自此,“落下闳”作为一颗明星,永远地闪耀在茫茫太空中。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史记·历书》
《华阳国志》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