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数字人文”系列讲座第一二讲

“数字人文”系列讲座第一二讲

4月11日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蒋杰副教授在文科实验大楼1103室进行了一场题为“数字历史七十年:起源、流派及其未来”的专题讲座,该讲座也正式拉开“数字人文研究”系列讲座的序幕。

蒋杰的报告主要围绕着数字历史的定义、数字历史的起源与流变、主要派别以及数字历史的未来等是个方面展开。在谈到数字历史的定义时,蒋杰坦言,尽管这一研究从发端到现在,已经历了近七十个年,但学界目前对它的定义与描述,仍未能达成一致。国内外学者大多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科研实践来界定对于何为数字历史的认识。此外,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资源的不断涌现,也在不同程度上形塑着正在发展的关于数字历史的认识,因此这是一个开放的、正在生长中的概念。

关于目前数字历史研究的几个主要流派,蒋杰分别列举了“数据库”、“GIS系统”、“文本挖掘”、“量化历史”和“综合平台”等五大发展路径,并详细分析了各个流派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数字历史研究的未来,蒋杰指出,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技术的进步与观念的转换。历史学者需要做的,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这些新生事物,并尽量使之与史学研究相结合。

此外,技术手段的演进正在不断改变史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学科间的壁垒正在不断瓦解,数字历史与另一个更大的概念“数字人文”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他在最后提到,数字历史的理念与方法尽管已在史学研究中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但它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的发展尽管具有美好的前景,但过程将是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学者应保持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

4月25日,数字人文系列讲座第二讲继续进行。本期报告人为2017年度“上海青年东方学者”、我院编辑传媒系陈雅赛副教授。她演讲的题目是“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陈雅赛副教授

陈老师的讲座主要围绕着三个部分展开,即大数据相关概念辨析、新闻传播学中常用的数字工具以及当前传播学研究使用数字工具的实例。在第一部分,陈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差别以及与其他种种相关概念。此外,她还谈到了目前大数据方法在研究实践中遭遇的困难。陈老师坦言,由于资金、设备和数据收集能力的制约,当前很多所谓大数据研究,事实上仍是一种在大数据的环境下进行的小数据研究。

此后,陈雅赛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包括GooSeeker、KH coder和Gephi在内的三种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字工具。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以及这些数字工具的便利性,她还以正在主持的“日本涉华网络舆情特征及形成路径研究”为实例进行了讲解。

数据演示

以“日本涉华网络舆情特征及形成路径研究”为实例进行讲解

在讲座的最后,陈雅赛老师提出了对数字工具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看法。她认为,无论数字技术如何发展,数字工具如何演进,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不能取代研究对象本身。研究者应该牢记自己的研究目标是什么,不应沉陷于各种工具中,而落入本末倒置的误区。

“数字人文”系列讲座

“数字人文”系列讲座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发起的一个开放性学术平台。本讲座旨在推进数字理念的传播与普及,强化数字资源、数字工具与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融合。另一目的则在于为在校学生提供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学术前沿信息,激发同学利用新资源,使用新工具,研究新问题的创新意识。本讲座将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在数字人文研究或数字资源、工具使用方面颇具心得的学界同仁进行讲座。联系方式:jiangj15@shnu.edu.cn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502G12P6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