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必须精准而高效,既要用好技术,又要用心
上大学时候,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惋惜。泱泱大明朝,治理太粗糙,文官集团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粗线条加想当然,管理一个日渐复杂的社会,结果管得百弊丛生、危机四伏。
今天的社会比起明朝,复杂程度不知增加了多少;古代社会里老百姓愿望不高,混口饭吃就挺好,如今都想过上美好生活,都想富足而有尊严地活着。过去社会是辆牛车,如今是方程式赛车,这对驾驶能力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
过去的治理,大致过得去就行;如今的治理,必须精准高效。
打个比方,如同人挠痒痒,你得找准哪个地方痒,迅速去挠。越快、越准,成本越小,效果越好。如果神经传输方面出了问题,伤口都化脓了,脑子还不知道,那就有小事化大、大事化危的风险。可是,怎么能做到精准高效呢?
话说有一座城市,治安特别差。偷东西的、抢包抢钱的,此起彼伏。警察不是不想抓,因为警力有限,加上出警有时间差,赶到了,贼也跑了,累得半死一无所获,市民还不满意。有这么一位警察局长,爱琢磨,每发生一个案件,他都把时间地点案件标地图上。一段时间过后,容易发案的地点标得密密麻麻,发案时间也有了大致范围。提前布网,狠狠捞了几网鱼,城市恢复了平安。
这个故事,出自一本谈大数据的书。警察局长的做法,就是建立了犯罪的大数据。要想善治,就必须运用好现代工具,推进治理模式创新。其实,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各地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应用。交通信号灯智能了,能根据人流车流的数量,精准切换红绿灯;医院挂号、买火车票,都可以网上办,节省大量时间;智慧办公,依靠政府部门间打通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治大国如烹小鲜。何为烹小鲜?就是烹制小鱼,得掌握好火候,晚了老、早了生;不翻一面焦、翻多了碎而烂。治理社会,和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细琐的事情更多,鱼更小、更易碎,用智能锅辅助,利于致精微。
当然,除了用好技术外,还需要用心。又得管,又不能粗暴行事;又要计长远,又不能不管短期阵痛。技术和意识都奔着精准去,才能实现善治。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