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巅峰对话现场(摄影记者 史晓波)
众所周知,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人作为基础装备,已经成为时代风口。无论是特种危险作业环境的自动化装备,还是将来作为家庭服务、助老助残的产品,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因为如此,才催生了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5月10日,在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中国科技网记者参加了“跨界巅峰对话-AI+RI智能机器的新时代”,有幸聆听并采访了多位业界知名专家,就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前景预测、瓶颈难题、跨界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高峰对话干货满满。我们整理成篇,推荐给大家,以飨读者。
由低端向高端挺进
未来3-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前景预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北京大区主席王田苗(摄影记者 史晓波)
“在未来3-5年,中国可能将会出现两至三家上万台(套)的机器人公司”。被业界誉为“机器人教授”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北京大区主席王田苗一开场便扔出一枚重磅炸弹。
这样推测有何依据?其实,从事机器人研究已经快30年的王田苗教授不仅在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还是机器人走向产业化的重要推动者。
“中国以自主产品表现就是工业机器人,将形成良性的生态配套”。王田苗教授大胆预测,过去60%、80%主要采用的是日本的减速器甚至德国的电机。而未来3—5年,我国自主的生态配套将会初步形成,并由原来的低端简易机器人转为诸如汽车等高端行业。
与王田苗上万台(套)的预测相比。被业界称之为服务机器人的标杆、旗帜的科沃斯机器人董事长钱东奇却又不同看法。
“我们做服务机器人,通常说几百万套或者上千万套的概念,数量级是有一点差异”。钱东奇认为,现在无论是运动机构还是传感器技术,都相对比较成熟,正因为这种成熟,他认为机器在工业化场景当中取代人,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
因此他认为,王教授的这个数字有点低。
核心技术才是杀手锏
中国机器人产业和企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科沃斯机器人董事长钱东奇(摄影:记者 史晓波)
高手过招往往都是是刚柔相济。
王田苗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搞机器人无论是服务还是工业,真正有一定量的可能只有一百多家。而与之相反的现象却是,各类机器人有关的展览、会议搞得轰轰烈烈,导致给外界一种错觉。
那么,为什么做机器人产业的人会觉得很累、很辛苦?国家千人专家、宁波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认为,现在做机器人很多,真正做到机器人盈利的其实并不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少核心技术,整个核心部件很可能要依赖从国外进口,核心程序、控制系统要从国外进,自己只是做一些组装技术,这就缺少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第二个一哄而上,你的毛利率变得越来越低,形成一个恶性竞争,目前市场还没有完全上来,等越上来的时候越多人会进入到这个市场。
如何破解机器人产业发展难题?姚力军强调,企业发展机器人可以用别人的控制器,也可以用别人核心的部件,但是一定要想清楚,什么东西是自己的核心。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比如,日本、德国、美国的核心机器人公司,一定是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杀手锏,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跨界能否激活一池春水
服务机器人将通过租赁和定制服务来收费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中科院外籍院士 福田敏男(摄影:记者 史晓波)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跨界是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一个部分和互联网的跨界,业界也一直有争论,有观点认为将来服务机器人可以通过租赁和定制服务来收费,而不是简单地卖产品。对此,与会专家进行了激烈交锋。
首先,以姚力军为代表的企业,对这种新的跨界模式表示质疑。他认为,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可能不是这样的。他还举例佐证,有一个朋友在做语音端机器人,可能很多程序是在云端调用,但是这个body可能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
而对于付费方式的改变,姚力军则直接认为,这种探讨到目前为止意义不大。
然而,以傅胜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家则认为,混合成本就是要低,它和工业成本利润要高是不同的维度,租赁模式可以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首次付出成本低。因此,他个人认为服务机器人将通过租赁和定制服务来收费是可以的。
“今天连办公电脑都开始租赁了,缩小企业的单次成本,这才是打开市场更快的途径。”傅胜认为,今天真正的阻碍是企业自己,因为怕租了以后万一不租了。汽车为什么可以有租车和打车,因为车的体验是能够预期,租赁在2B这种行业应该会大行其道。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