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综述了传统和基于机器视觉的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图像处理算法、深度学习技术和系统实现方案。研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探讨了当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方法在准确性和效率上优于传统方法,但存在数据依赖性强和计算资源需求高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关注多模态数据融合、轻量化模型设计和实时检测系统优化。
焊接作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连接工艺,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焊缝表面缺陷如裂纹、气孔、咬边等会显著降低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甚至引发灾难性事故。因此,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人工目视检测方法效率低、主观性强,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检测精度和效率的要求。随着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视觉的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焊缝表面缺陷类型及特征
焊缝表面缺陷主要包括裂纹、气孔、咬边、未熔合和夹渣等类型。裂纹是最危险的缺陷,表现为线性不规则开口;气孔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洞;咬边是焊缝边缘的凹陷;未熔合表现为焊缝与母材间的未结合区域;夹渣则是焊缝中残留的非金属夹杂物。
这些缺陷在视觉特征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纹理和对比度特性。裂纹通常呈现细长、分支状;气孔为孤立或聚集的暗色圆形区域;咬边表现为焊缝边缘的连续凹陷;未熔合区域与母材界限模糊;夹渣则呈现不规则形状的暗色区域。准确识别这些特征是实现自动检测的基础。
二、传统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方法
传统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人工目视检查和使用简单测量工具。检测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缺陷存在与否,使用放大镜、量规等辅助工具评估缺陷严重程度。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存在检测效率低、结果主观性强、难以量化等缺点。
另一种传统方法是基于接触式测量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和渗透检测。这些方法能够发现部分表面缺陷,但检测过程复杂,对操作人员要求高,且难以实现自动化。特别是对于微小缺陷或复杂几何形状的焊缝,传统方法的检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三、基于机器视觉的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技术
机器视觉技术为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典型的视觉检测系统包括照明单元、图像采集单元、处理单元和结果输出单元。照明设计对图像质量至关重要,常用的有同轴光、环形光和结构光等照明方式。
图像处理算法是检测系统的核心,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三个主要步骤。预处理通过滤波、增强等方法改善图像质量;特征提取利用边缘检测、纹理分析等技术获取缺陷特征;分类识别则通过模式匹配或机器学习算法判断缺陷类型。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焊缝缺陷检测中表现出色。卷积神经网络(CNN)能够自动学习多层次特征,避免了人工特征设计的局限性。U-Net、YOLO等网络结构在缺陷定位和分类任务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深度学习模型在检测准确率和适应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焊缝表面缺陷视觉检测技术仍面临多项挑战。复杂工况下的图像采集质量不稳定,如反光、氧化层等因素影响检测效果。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标注数据进行训练,而工业现场获取高质量标注数据成本高昂。此外,实时性要求与模型复杂度之间的矛盾也亟待解决。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多模态数据融合,结合视觉、红外、激光等多种传感信息提高检测可靠性;轻量化模型设计,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降低计算资源需求;智能检测系统开发,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决策的全流程自动化;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检测技术研究,为实际检测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
五、结论
焊缝表面缺陷视觉检测技术已从传统人工检测发展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检测阶段。机器视觉方法在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但仍存在数据依赖性强、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多源信息融合、模型轻量化和系统集成优化等方向,以推动该技术在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焊缝表面缺陷检测将向着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