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脑植入芯片,让癫痫患者“脑控”鼠标玩《黑神话悟空》,国产脑机接口的突破让整个业界都破防了。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除了技术上的突破,更猛的料来自国家医保局——3月12日,脑机接口收费正式立项。3月31日,湖北医保局率先公布精确定价:“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只要6552元。
而在硅谷,Neuralink单次植入+手术费用高达5万美元,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科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落地,但黑客劫持、隐私泄露等安全威胁也在蠢蠢欲动——当脑信号可能被篡改,你还敢让大脑‘上网’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脑机接口的前世今生。
其实,脑机接口也没那么玄乎,它的核心就是让大脑的电信号与计算机对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步非常关键——听和懂。听就是通过在大脑中植入微小电极或戴上头戴式传感器,将神经元释放的电波采集、放大,并传输到外部设备。前者由于要植入所以称为侵入式,后者不需要植入就称为非侵入式。它俩的优缺点也很明显:侵入式听得最清楚,却也常伴有感染、出血、电极脱落等手术风险;非侵入式无创安全,却难以获得清晰数据,常被形容为“隔靴搔痒”。就像看足球比赛一样,前者是场内高清摄像机,后者只能在场外听听欢呼声,两者效果相差甚远。
但无论哪种,它们都面临同一个难题——懂。 这些电波就像只有大脑才懂的摩斯密码,所以脑机接口必须要把机器也训练成能“听得懂”这套密码才行。而这个过程,我们前前后后用了差不多二十年。
1998年,一位名叫Johnny Ray的瘫痪患者成为首个植入侵入式设备的人,他用了两年时间才学会用思维控制光标拼写单词,而且每分钟也只能打出几个字母而已。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犹他阵列“的诞生让科学家能同时监听上百个神经元“聊天”。一位脊髓损伤患者用它控制机械手喝咖啡的视频震撼世界,脑机接口从此不再是实验室的玩具。而如今,一位瘫痪患者通过想象“写字”,就能以每分钟90个的速度将它们打在屏幕上。这背后的进步,正是源自于AI算法的飞跃——它越来越能从杂乱的电信号中识别出准确的指令了。
然而,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风险和挑战。Neuralink 的首位人体志愿者诺兰·阿博曾出现 85% 电极失效导致性能骤降,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而非侵入式设备则常因信号干扰而操控失准,患者调试数月仍难以稳定控制机械臂。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北脑一号”选择了半侵入式的原因——它采用柔性电极和无线传输设计,将电极置于颅骨与脑膜之间,既避免了Neuralink式开颅的创伤,又比传统非侵入式信号更精准。3月20日,“北脑一号” 在天坛医院完成第三例人体植入手术,患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精准抓取,并实现汉语实时解码交流。
不过在为突破感到骄傲之余,同样不容忽略的是安全。专家提醒,脑机接口一旦被黑客入侵,思维信号可能被截取、篡改,后果不堪设想;更有学者指出,脑机接口还可能泄露个体神经隐私,如性格、记忆等核心信息。 而当“机械飞升”成为可能,社会不平等也将被新的技术鸿沟放大。
所以,面对越来越真实的 “赛博人生”,你是选择高歌猛进,还是多一份审慎?留言区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