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斗系统能精准导航的今天,为何神舟飞船返航时仍需出动大规模人工搜救队伍?
不会“飞丢”的飞船,为何还要“人找”?
降落伞在落地前鼓胀成一朵红白相间的花。
风是干燥的,地面开裂,焦黄的沙土一动就飘。
你也许会想,今天的航天科技都能把人送上太空、带回地球,怎么着陆点还要靠人找?难道导航卫星不够精准?难道飞船会“迷路”?
不是。技术没错。只是人类不愿意在“万无一失”之前松手。
黑障区:信号失联的几分钟
在飞船穿越大气层的那一刻,速度超过7公里每秒,周围空气急剧压缩升温,形成“等离子体云”。
这时的飞船像是被裹进一层炙热的沉默中。外界收不到信号——短暂失联。这就是“黑障区”。
有人说,这是航天员“最孤独的时刻”。所有的轨迹预测、舱段分离指令、气动载荷控制,都要提前设定好。因为那几分钟里,没有回头路。
北斗不“失灵”,但人比机器更稳妥
北斗系统可以精准定位——这是事实。飞船的位置、速度、轨道参数,几乎每秒都在更新。但,坐标和“状态”是两回事。
坐标能告诉你它在哪里,但不能告诉你:
它有没有损伤?
舱门是否正常?
航天员有没有脱力、失温、晕厥?
所以,地面搜救队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不仅是“找到”,更是“确认”。
搜救不是“找”,是“接”
真正令人惊讶的不是搜救队的庞大,而是他们的“演练密度”。返航前几天,东风着陆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
直升机,指挥车,医监车,通信车,地面搜索小队——近百台设备像在排练一场战场救援。只不过,战士是从天上回来的。
舱门开启前,要先测气压,再测温度。再打开。再确认生命体征,再搬运航天员。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
从太空到荒漠,最远的“回家路”
神舟十九号从太空出发,穿越轨道、断开舱段、再入大气、伞降、着陆。目的地,不是城市,不是机场,而是——荒漠。
东风着陆场,地处戈壁深处,人烟稀少。这种选址不是偶然:要保证安全、要有足够的缓冲区,甚至要避开牧民的牛羊。
所以,哪怕知道它“会落在哪里”,也必须派出能穿越沙丘的铁甲队伍,去“接”。
插图提示:使用图4(空间站中对接画面)
人在场,科技才完整
有趣的是,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组里,有“出舱五次”的老兵,也有中国首位进入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他们在轨180天,完成了88个实验任务。甚至在太空制造出了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个名字听起来像魔法,其实是量子物理的前沿。
但最终,他们还是要被人类的手,从飞船里“接”出来。
科技是冷静的,人类是温热的。飞船返航的仪式感,正介于这两者之间。
飞船不会飞丢,但人类不愿意冒险
飞船落点早已预设,雷达早已锁定,北斗早已定位。但搜救队依然出发。
我们不是在找一艘“可能迷路”的飞船,而是在验证一种“信任”:
——对技术的信任
——对人的信任
——对生命的信任
所以,多一辆车也好,多一架直升机也罢,不是出于“必要”,而是出于“慎重”。
我们从未放弃“亲自迎接”的浪漫
有时候我想,人类之所以还在探索宇宙,大概是因为我们从没放弃过“亲自迎接彼此”的浪漫。
哪怕是从太空回来的你,也希望第一眼看到,不是系统提示“已到达目的地”,
而是一个穿着红衣的搜救员,逆着风,朝你走来——
然后说一句,“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