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与“人工智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某特大型中央制造企业积极探索工业领域大模型的落地路径,携手中关村科金打造工业大模型智能应用平台。该平台聚焦工业场景的复杂需求,突破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内容生成等技术瓶颈,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央企方案”,助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智能生态。
一、工业智能化的破局需求
传统工业模式在知识管理、决策支持、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存在三大核心痛点:
知识沉淀与利用低效:累计数百万份行业报告、技术文档分散存储,跨部门检索效率低,专业知识复用率不足30%。
决策支持能力薄弱:市场动态、产业链数据缺乏实时分析工具,重大决策依赖人工研判,周期长达数周。
全球化适配不足:海外市场拓展中,多语种技术资料处理、跨境政策分析等需求难以通过传统工具满足,制约国际化进程。
响应国家“强化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号召,该企业将工业大模型作为破局点,目标构建覆盖“数据-模型-应用”全链条的智能平台,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人工处理到智能决策的范式转变。
二、打造垂直领域工业大模型
针对工业场景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项目团队构建了“基础模型+垂直训练+ 场景适配”的三层技术架构,突破传统通用大模型的局限性:
底层架构:筑牢自主可控技术底座
国产算力支撑:采用国产化服务器集群,部署百亿参数规模的工业大模型,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垂直领域数据增强:注入企业积淀的数十亿字符行业知识(含技术标准、专利文献、历史研报等),通过增量预训练强化模型对工业术语、制造流程的理解能力,解决通用大模型“专业知识贫血”问题;多模态融合能力:支持文本、图表、数据报表等多格式输入,适配工业场景复杂的信息交互需求。
核心能力:攻克三大技术关卡
数据准备与清洗:建立工业数据治理体系,整合数十个主题数据库、数万份行业报告,通过智能标注工具清洗非结构化数据,确保训练语料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模型训练优化:采用“指令微调+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针对工业场景定制化训练,避免生成内容出现“幻觉”或意识形态偏差;内容生成校准:构建实时更新的工业知识库,与大模型形成“双引擎”,在知识问答、报告生成等场景中,优先调用经审核的专业数据,确保输出内容准确率达 95% 以上。
场景化应用:构建智能工具矩阵
辅助决策应用实现全产业链知识问答、长上下文分析和多语种支持等功能。
研报撰写应用服务20+个专业的创作场景,包括课题申请背景意义、周报日报生成、专业文献写作等。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员工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一份专业报告,由专家在报告基础上进行微调和数据核对后,实现高水平材料稳定产出。在模型训练中,整理录入大量的专业红线、优秀范文和素材,避免大模型出现意识形态和幻觉问题。同时提供8个效率工具,支持报告润色、语法纠错等功能。
知识库应用整合了该制造企业百万级的行业资料库,同时支持用户自己建立个人化知识库。用户也可以随时选择共享资料平台上的报告,或者对自己上传的原报告进行分析、问答、总结。
作为央企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实践,该项目印证了工业大模型的落地逻辑—— 不是颠覆传统,而是以场景为锚点,用技术激活数据,让智能赋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