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我在邮局的那些年(第六篇)为什么国外进口的信函分拣机吃不了国内的“粗粮”

人民邮政为人民

回忆邮政

从国外进口的第一代信函分拣机它的每小时分拣效率不到两万件,2010年花费550万欧元购买的三台德国西门子信函分拣机更是达到了每小时分拣3万件。这个分拣效率是非常快的。

可是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快呢?

如果信函的制作标准是符合分拣机分拣标准的,那么这种快就是非常成效的。但是日常工作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各支局收寄的大宗批量商函邮件(客户已经制作好,就差过戳交付邮资 ),还有商函局制作的大宗邮件的制作打印标准以及封装规格都是呈现一种“自由无序”的状态,给我的感觉就是收寄往往重视收寄量而忽视制作规格,从而导致邮件上机后的识读率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分拣入直封格口(全年有效入格识读率平均下来也就70%),甚至有的邮件上机后识读率非常低,甚至不识读,直接到溢出格,这样一来,就相当于信件在机器上坐了一趟过山车,用皮带加热了一下,又回到了原点,这无疑就增加了手工分拣的压力。

实力上遇到了识读率非常低的邮件,分拣员也就不会把这些识读率太低的邮件上机器分拣了,直接给手工分拣环节进行手工分拣。

西门子分拣机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定认为真有问题也可以归咎于它不适应中国国情,西门子机器需要吃“细粮”,打印地址的字体、字号、间距、用纸,打印清晰度、信封规格,是否顺头顺面等各环节都需要符合分拣机的标准,它才会高速运转,准确入格。而我们给它提供的更像是“粗粮”,打印模糊、字体不对、字体过小、编码压窗显示不全等等让它有劲使不出来。分拣员只能把不是顺头顺面的邮件捋顺达到上机要求,把邮编能从信封小视窗边缘尽可能磕得出来,把“手风琴”邮件挑出来,其他的质量规格方面的问题分拣员无法改变,也无能为力。(当班的质检员可以给收寄局缮发验单)

当然了,也有制作规格好的商业信函,识读率非常高,这时候才是分拣员干活最顺手痛快的时候,干活不就是讲一个效率吗?要是都溢出了,等于机分班组就是无效劳动,当然了,这不是分拣员的错。

大量上不了机器的邮件和溢出邮件,机分班组的分拣员在自身机分工作完毕之后,还要共同协助手工班组分拣初分这部分邮件,毕竟这些邮件都是需要赶发时限,尽管它们的制作不合格,但是时限要求还是必须严格执行。

(什么是手风琴邮件呢?就是多封邮件因为粘贴原因连在一起,超厚无法通过供信模块,即便过去也容易造成皮带卡塞甚至断裂),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mT7HcL-fma5f-RFN4VdeB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