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政为人民
回忆邮政
在北京站的时候,信函分拣机(第二套利旧设备)的分拣效率大概是每小时2万件左右,这是当时分拣机最快的分拣效率了,同时需要邮件大小规格的配合邮件制作标准,“双张”现象,“手风琴”现象,内件超厚等等原因都会影响到分拣机的处理速度,经常性的卡塞,折合算下来,机器分拣每小时的分拣效率就很难做到成品最大化了。
信函按照能否上机分拣分两种:一种可以上机分拣的,一种不可以上机分拣的。上机分拣的还要看其最终的识读率,这个识读率的统计是要把机器分拣时的溢出、无码、剔除等格口的数量刨去,余下才是机器分拣最终的入格量,这样一来,实际入格率也就在60%-70%,余下那部分还需要手工分拣。
即便如此,机器分拣的速度也肯定是远超人工分拣的。当然人工分拣的很多邮件也是机器无法替代、干不了的工作,各种不能上机分拣的邮件,退转邮件,“面包”超厚邮件,大件等等。所以说,机器分拣的信函一定是“细粮”,也可说机器是非常挑肥拣瘦的,它适合分拣大批量商函制作的标准化邮件,如果差一点,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它的分拣效率都不会太好。
虽然说我们从1993年就开始使用机器分拣,可是相关部门并没有把制作标准完全统一好,毕竟有一部分邮件是寄送单位或者公司自己制作的,即便是邮局自己制作的商函也是标准不一,这也就导致了邮件不能始终完全适应机器的技术要求。
当然了,让所有的用户去适应机器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
大平面曾经现在的分拣机大约每小时3万件,2010年安装投入使用的西门子的机器已经全部拆掉了,用了十年左右。目前只剩下一台上海某所研制的分拣机,供信头非常不好使,分拣效率一般,溢出很多。现在由于平常函件业务萎缩了,要不然得把人急死。
作为普遍服务中的平常函件没有业务量,对于我们从事了一辈子的邮政工人来说是无能为力的事情,起码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是有一封信存在,这个分拣员的工作就得有人去干。业务量多的时候没多挣多少钱,业务量少的时候收入也不会增长,这就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