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记者,作者新闻记者
推荐人: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
[美] 阿德里安娜·梅厄/著 吴丽萍/译,九州出版社,2024年版
推荐语:
虽然一般人认为机器人是个现代发明,但是如果用“受造而非受生”(台译本译为“制造,而非生成”)来定义机器人(机械人)和其他人造生物-技术的话,人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制造机器人的想象和实践。
《神工智能》一书从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古印度、古代中国的神话与故事(比如《列子》中的偃师造人)中,汇集了大量机器人的描述,涉及青铜机器人塔洛斯、科技女巫美狄亚、天才工匠代达洛斯、制造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发明之神赫菲斯托斯制造的黄金女仆、潘多拉等故事,并结合瓶画、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研究了古代人对于生物-技术的想像和社会意向,对于思考今天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应用和伦理,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都具有参考价值。
其实在中西方神话中,人也是神的“制造物”。在古代人观念里,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本书对古希腊神话和艺术作了更现代的解释,将这些故事与当代科幻影视作品勾连起来,证明这些观念的连续性。作者梅厄就是因为看到《大都会》中的机器人想到这个题目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考证出我们小时候看的《少林十八铜人》电影和相关的设定,原来源于罗马机器人,通过佛教故事(守护佛骨的机械武士)经印度传入中国,并影响日本动漫(比如《天空之城》中的守卫机器人),并成为中国(武侠)文化中的元素。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机器人观念其实也是属于全球的。
推荐人:姚锦云
(浙大城市学院)
阎云翔/著 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推荐语:
当我们遇到一个好故事,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在什么样的理论脉络中、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实现经验与理论、理论与理论的对话?又如何在经验基础上提炼新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实现新的理论推进?阎云翔《礼物的流动》值得学习和借鉴。尽管是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但本科生都能读懂,因而是学术入门的极佳读物。
在阎云翔看来,礼物既是媒介又是符号,联结着人与人的关系。彼得斯曾将传播界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者、亲近和疏远),阎云翔的理论便有(人际)传播理论的色彩,但这是被人们忽视的。因而这本书就成为我上“人际传播”课的必读书目。我用慢读、精读的方法,带着学生每周读一章,一个学期终于读完这本书。实际上,学生不只是在读书,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故事——用身边的故事,跟书中的故事和理论对话,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次读书会——从故事出发,跟理论对话。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黄宗智、黄旦老师“从经验出发、跟理论对话”的另一种注脚。
本刊唯一投稿信箱:xwjz@sum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