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否因攻击行为被追责需根据行为主体与责任归属进行法律判定,具体分以下情形:机器人作为工具的责任归属,操作者主导型伤害,若机器人攻击由人类操作引发(如远程控制殴打),操作者需承担全部法律责任。例如:使用机器人故意殴打他人致轻微伤,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5-15日拘留及500-1000元罚款;
造成轻伤及以上后果,按故意伤害罪追究刑责,最高可判死刑。开发者过失型伤害:若攻击源于设计缺陷或程序错误:受害者可向开发者主张民事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开发者若存在重大过失(如未通过安全测试),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自主行为场景的责任界定,预设程序失控:机器人按预设逻辑攻击人类(如防卫过当):开发者需证明已尽伦理审查义务,否则需承担产品责任;
操作者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负连带责任。AI系统自主决策,当前法律仍以人类为中心:机器人无法成为刑事责任主体,猥亵、伤害等行为归责其控制者;若AI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主动协助抓捕罪犯,其行为视为开发者/运营方合法授权。
特殊场景处理
场景 责任主体 法律后果示例
家庭服务机器人伤人所有者/操作者 民事赔偿, 若故意则追加行政处罚
工业机器人误伤工人企业管理者/安全责任人 工伤赔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处罚
军用机器人越权攻击军方指挥官/系统供应商 国际武装冲突法追责直接决策者
司法实践趋势,技术取证强化:如泰国警方通过AI机器人采集的监控数据锁定犯罪嫌疑人;立法空白填补:中国正探索将“AI系统失控”纳入过失犯罪范畴;保险机制介入:部分国家要求高风险机器人投保第三方责任险。机器人本身不会被“抓起来”,但其攻击行为必然触发人类责任链条:开发者/操作者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责;受害者可通过《民法典》《刑法》等主张权利;技术中立性不豁免人类对工具滥用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