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拙文《科幻电影是哪种类型电影》中,我提到,科幻电影不是“类型电影”,科幻是电影的一类题材而广泛地存在(叠加)于各种类型电影之中。
最近我偶然听到一种说法,科幻电影要“(类型)科幻”,即在拍某种类型电影时加上点科幻元素或者披上件科幻外衣,就成为他们认为的科幻电影了。关于这一说法,我亦不敢完全苟同。回想一下,我们从曾经的“互联网”,走到现在的“互联网”。“”的位置不同,主体已然不同。
科幻作为电影特定的一类题材应该是科幻电影创作的主题主体才对,电影的主体架构应建立在科幻的逻辑基础之上。然后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之上去讲一个电影故事,这才是科幻电影。而不用管它在故事架构上是哪种商业电影类型,那是故事的创作逻辑。因此,当有了科幻的架构主体,再有了类型故事,“科幻(类型)”就顺理成章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科幻架构主体成立,电影故事逻辑成立,“科幻故事”的科幻电影就已经成立,并不一定非要去“类型”才成立,比如《星际穿越》。而“类型”成立的科幻电影,则是建立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分类基础之上的科幻电影,比如《星球大战》等等。而“(类型)科幻”的逻辑主体是“类型”,这就明确表明了该电影的本质属性是“类型”电影,“科幻”则是该类型电影附加上的科幻属性。
那么,当我们明确了“科幻”与“科幻”之间的界限之后,我们对科幻电影的创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首先我们必定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关于科幻的顶层设计。科学理论基础、科幻想像、科幻(科学)逻辑、科幻(科学发展)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要架构好,所有的科幻想象既要爆点、烧脑、吸睛、入心,又都要符合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优秀的科幻电影,无不是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这是一部科幻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基础。
然后就是在科幻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做好电影本身的顶层设计。故事架构、人设、叙事类型、人物关系、戏剧冲突设计等,除了要符合故事自身的逻辑外,一定要与科幻设计中的科幻逻辑相吻合。如果不慎,电影的设计与科幻的设计成了两张皮甚至产生明显的冲突了,那这部电影就一定是失败的。比如说,阿尔法狗赢了,于是现在很多人担忧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于是很多人想到要拍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幻电影。很好呀,这个方向绝对没错。那么你就要先想明白年后或者年后,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可能性现实是什么样的,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现实又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什么样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等等。这样你才能搞清楚彼时人工智能与人类冲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才有可能想明白用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构与冲突、什么样的电影叙事方式、什么样的电影类型来把这样一个故事讲出来、讲好,才有可能将这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在科幻顶层设计和电影顶层设计这两个层面上同时立起来。这时候,编剧才可以去码字,去写具体的故事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对了,至少我们保证了我们是在创作科幻电影的正确道路上行走。至于这部科幻电影是不是好看,就看后续流程了,那是另话。总之,我以为科幻电影的根本,首要的就是这两条了。“科幻”嘛,“科幻”是必要条件,“”是充分条件,“科幻”好了,基本上就错不了。当然,我想,如果一定要细分细说的话,那么,“科幻”是我认为的常规的科幻电影,“科幻”则可以被称为“泛科幻”电影。我们需要科幻电影,我相信我们也需要泛科幻电影。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