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在哪里,看到了“警惕人工智能变为智能人工”的文章,提到有些企业通过人类来做机器人的工作,实现对客户的智能服务。本想搜索一下原文及更多相关信息,可是百度、搜狗、腾讯这样的人工智能专家,都默认把我输入的关键词“智能人工”转化为了“人工智能”,有些尴尬。
后来,通过变换关键词及采用组合形式,我找到了原文及很多相关信息,也看到了 “智能人工”更通用的表达是“伪人工智能”。相关文章如下:
如果避开对客户的诚信问题和对信息的保密问题,我完全认可伪人工智能的存在及其合理发展。
建立起一个全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服务系统是很困难的,伪人工智能短期内,可以减轻企业的研发投入压力,加快市场化的推进。伪人工智能在加快商业落地的同时,也更能帮助企业明确产品路线,减少产品定位上的试错成本,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从长远角度,伪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本,必然是比真正的人工智能要高,因此也必定会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被逐渐淘汰。但现实是,一家专注5G研发的企业,最终可能被成熟的4G企业并购。一家真AI企业,也可能被伪AI企业收编。
伪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被资本推着往前跑的人工智能企业,无法承载自己意淫出来的概念和需求,解决不了“最后1%”的准确度问题,误报失效阻碍着大规模商用。于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 这一“技术策略”成为一个务实的选择。
在卡口电警等智能交通应用中,根据实际部署地点的车辆分布数据,设置默认字符和优先字符,可以大大提高识别率。同样的,针对名片扫描,采用后台数据库的比对,可以大大提高人名、地名、职位等常用组合词的识别率。
在智能停车场应用中,针对没能识别的车辆,服务后台人工远程返回识别结果,并给予特殊标记,为停车场实现更放心的无人值守。
再看智能出行,滴滴打车升级安全措施之后,夜间顺风车需要做人脸比对,而在夜间室外光线很差的地方,常常验证不通过。如果有人工客服可以呼叫,进行人工辅助识别,服务体验将会更好。
不管是真人工智能,还是伪人工智能,只要是自由市场的公平竞争,真正满足了市场需求的,能够实实在在商业落地的,才是人民大众需要的人工智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