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开幕式顺利召开。在开幕式上,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教授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四大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还是“多”?
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面对AI等不确定的科技创新,我们走向何方?
以批判还是求证的眼光面对问题?
“学以成人”,为己而成,还是为他人而成?
面对这四个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人进行思考的,并且这并不是单纯的哲学问题,其中包含了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等多方面领域的因素。要了解这四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用中国的文化去尝试性的回答这四个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还是“多”?
社会关系,是伦理学范畴内的研究对象。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本身的文化因素。中国自古以来,社会最小单位是以家庭为根本的。而西方的文化,多数是以个人为最小单位的。这个由来,在于地缘环境和文化传承,其中要考虑的问题非常的多。不过面对中国而言,首先是以家庭为根本,进行考虑。无论是一还是多,这个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多中含一,这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现象。一中促多,这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所谓多中含一,是以整体的角度去面对,整体当中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所谓一中促多,这个是在表明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的条件因素,可以影响整体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多中含一,还是一中促多,要想解决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本质还是要在人心当中进行考量。人心不安定,整体就会受到伤害,整体如果受到伤害,那么每一个个体的人心,都会受到影响。人在社会当中进行发展,有各个组成的阶层与团队,其中包括了合作与矛盾,但是最终会以发展的角度去发展。那么社会需要发展,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内心得到充实,这样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才会统一,才是真正的美丽。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要在心上解决。这个心可不是情绪的心,而是那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东方人管他叫做形而上的道体。
人类的未来在哪里?
面对AI等不确定的科技创新,我们走向何方?
所以按照中国的哲学,去看待这些问题的同时,需要用中国人的思维,直指人心,看透人的本质。人类的未来,无论是合作的还是矛盾的,都会激发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这其中会出现种种的问题,比如说人类的未来在哪里?人类的未来,就以每个个体而言,都希望未来是美好而又阳光的。在这个时候,也要实事求是的,根据现实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发展的路线,进行考虑。比如科技创新当中的AI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造就人工智能,代替人的劳动。但是这种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可以让机器拥有像人的说话方式与行为方式,赋予它数据上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并不能够代表,可以赋予人工智能技术以人类的这颗心。所谓科技创新,只是创新当中的一种,无论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形而下的器,而是形而上的道。如果人的内心无法创新,没有发现那些还并未让我们发现的境界,尤其是内心当中的生命本质,那么这都不算是真正的创新。所谓不确定的科技创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和事实,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科技创新本身,而是要考虑科技创新背后所支撑的人才,这个就是教育的问题了。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真正的发展,真正的社会的中流砥柱,是这个社会当中的文化和教育。尤其是人心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传承的教育,崇尚德行操守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东方文明当中的心性之学,恰恰是这些教育和问题的良药。
以批判还是求证的眼光面对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的问题,人类的问题,还有科技创新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这其中要通过批判和求证。批判的精神,就是界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是非对错。求证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精准、求真、务实。我们面对任何问题,批判的精神,一定是在求证的方法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在求证的过程当中,其实也包涵了批判。这两个理念,其实相当于宋明理学所讲的居敬、穷理。穷理即求证,居敬即批判,这两者是一回事。
“学以成人”,为己而成,还是为他人而成?
所以综上所述,人心的问题不解决,无论如何发展,都会形成社会的怪象。人需要求证真理,但是其中更要体现批判的精神。这两者紧密结合之后,才会有所成就。在中国哲学的语境当中,学以成人,才是真正的成就和学问。为自己而成,还是为他人而成,其实从心性角度思考,这两者是一回事。一个人能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心性同时,向内求,不怨天,不尤人,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就会有所提升,这是真正的提升。在这个时候,是为己而成。但与此同时,一个人心性的提升,也就证明他的人格的养成。阳明心学所讲的万物一体的精神,才会由可能变成现实,为他人而成。但是一个人的心性不提升的话,可能是为自己而成,但是为他人而成的那份心,却是淡薄的。这个就是人生的哲学了,不得不对此慎思明辨。
学以成人,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自己真正能够顶天立地,昂首在天地之间,无愧于心,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学以成人的未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希望与理想。一个人拥有生命,没有理想,如同枯木死灰。但是光有理想,没有生命,也是不行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做一个真正能够知行合一的人,才会有学以成人的未来!
作者简介:王童,北京人。终南阳明书院副院长、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阳明心学研究会研究员,学者。早年研习国学,接触儒、释、道思想,博览群书,深入心性、义理、物理之学,善于写诗、文言文。提出“心即生命”、“用诚”、“心箴五句教”等哲学理念。发表学术论文《心学与关学的生命境界》、《周易与实践大同的民族精神》,并有作品《阳明的一生》等。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