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颗粒冷冻电镜作为一项可直接观测天然状态下分子结构的高精尖技术,与干细胞及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能否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擦出火花?2018年8月29日,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行的“巅峰对话——院士&诺奖得主纵论干细胞和人工智能”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心梗后心衰:“上海方案”疗效显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第一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是最为凶险的一种。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心肌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进而导致心梗后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并发症,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应用“D-SPECT精准评估+体外震波改善微环境+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心梗后心衰的“上海方案”。目前,已有数十例心梗后心衰患者因该方案受益,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对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理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该技术能更深入地研究干细胞的作用机制,从而更高效、更精准地进行临床转化,为广大心梗后心衰患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oachim Frank教授是单颗粒冷冻电镜的发明人及先驱者。Frank教授表示,希望能在未来利用冷冻电镜技术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泛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刘铮教授介绍了目前该院心脏中心在干细胞及人工智能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诊疗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表示非常希望与Frank教授进行深度合作,更好地进行心血管疾病干细胞治疗方面的研究。
救治急性心梗:人工智能“助力”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通过近十年来开展“北上海人群研究”获得的海量数据建立了“北上海心血管评分体系”,用来评估患者未来十年心血管病的风险,并针对低、中、高危人群使用不同的心电可穿戴设备。针对海量心电数据,该院通过人工智能心电图识别系统,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自动诊断和预警,大大缩短了心梗患者的呼救时间,使大量心梗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此外,全球第一台针对胸痛中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徐”也于近期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上线。“小徐”可为患者提供引医、答疑等服务,并为患者提供胸痛患者专用手环。该手环可为患者定位并记录患者在医院的就诊过程,自动记录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一些重要时间点。借助这一系列的创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梗患者的死亡率已降至1.32%,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个应用于胸痛中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徐”
Frank教授参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