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民消费升级,消费观念转变,消费金融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正在加速打开。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在2014-2017年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是2010年的5倍以上。
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这意味着消费金融迎来市场和政策双重红利。 掘金大幕刚刚开启,就成为BAT、传统金融机构、创业公司等各路人马奋起角力的战场,而消费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此同时,整个领域都在朝着越来越“科技范儿”的方向上前进。
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金融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从去年开始,李开复等人不止一次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人工智能在中国爆发的第一个且最大的领域一定是金融。
“金融本来就是人类虚构的游戏,没有制造,没有配送,没有物流。这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其最好的应用领域之一是金融,因为金融是唯一纯数字和钱的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推进,消费者的行为和特征都将数据化,未来金融服务全流程都将由数据驱动。
从客户准入、预授信、再到风险控制和审批的全流程,数据不仅能够动态实时的形成精准用户画像,还将成为一块可增信的资产,用于质押并发挥风险缓释功能。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从“互联网+金融”逐步转向“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科技的乘数效应下,消费金融领域的欺诈事件也逐渐呈现集团化、智能化、组织化的特点。
金融自诞生开始就是刀口舔血的行业,各种风险始终与之共存。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金融长期面对的风险可以分为三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其中恶意欺诈风险是目前消费金融安全的最大威胁。
恶意欺诈风险指的是客户在发起借款请求时即无意还款的风险,按照人数可以分为团伙欺诈和个人欺诈,欺诈者往往通过伪造身份信息、联系方式信息、设备信息、资产信息等方式实施欺诈。
由于国内的征信体系不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具有小额、分散、高并发的特点,消费金融的风控需要更多数据维度与科技支撑。传统银行的反欺诈规则体系类似杀毒软件,具有一定滞后性,往往只能在欺诈事件发生后才能升级把漏洞补上。而当人工智能出现后,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大数据,能够预测用户行为,大幅度降低金融业风控和运行的成本。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