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走进美术馆,艺术与科技如何跨界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在当下越来越热,美术馆也在思考如何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手段,把人工智能放入展览中呈现。上海当代艺术馆于9月28日起至2019年1月3日为公众呈现展览“众妙之门”,展出20位中外艺术家的24件/组作品,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传统艺术等多重话题。展览旨在链接科学与艺术的视野呈现人类学话题,拓展艺术探索和展示的边界。

AI面前,书法永恒

谈到人工智能,人们最常担心会不会被其取代,但当代书法家王冬龄却自信地说“书法永恒”。在“众妙之门”展厅的入口处呈现的就是由王冬龄与AI技术团队联合打造的展览同名装置作品,旨在呈现传统文化借力现代科技的沿袭与颠覆。《众妙之门》装置由机械臂-笔-摄像头-屏幕四部分组成,作品以“递归与道”为创作灵感及核心,各部分相辅相成。

与AI的合作让王冬龄感触很深,他记得,在七八年前日本已经出现了机器人书法,让他倍感惊讶。如今机器人写书法、写诗已经屡见不鲜,但王冬龄对此并不感到威胁,“和人工智能的对话交流,反而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门艺术的不可取代性。我们看几千年前的墨迹仍然非常感动,因为在书法里有作者当时的情感、情绪的承载,有血肉之躯,有修养、有情感的人才能写出来这样的作品。”他同时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与人工智能对话,了解科技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有时候机器人所制造的“意外”的艺术效果也可以给艺术家启发。“人工智能已经不可抗拒地走入当代,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它作为工具使用,和它和谐相处。”

展厅二楼被398台悟空人形机器人“占领”,这一取名为《心·窗》的作品尝试于人工显示器与人眼的对视之间,解构“人工”与“智能”的对立。

AI人工智能不仅展现在展览作品中,更全面融入展览策划。上海当代艺术馆特别推出机器人导览员,为观众带来切实与科学相伴的观展体验。

科学技术助力艺术探索

人工智能、基因技术、信息科技不断改写社会运转的规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览尝试将当下高新技术所发展的“妙”聚合在当代艺术馆的“门”之下,也引发对于真理和灵性的哲学思考。

在展览中,艺术家李磊逾三千个木制骷髅雕塑的作品蔓延一楼玻璃幕墙,正如艺术家所言“每当我捧起骷髅,看着空空的眼眶,似乎那是一扇门,进去,就是无尽的宇宙”。艺术家严培明通过不断反复绘画再现记忆中母亲的形象,作品《我的母亲》不仅表达无尽的思念,更帮助艺术家完成与灵魂的对话。油画家石至莹第一次尝试做装置作品,作品《圆光》将敦煌壁画中佛像后的圆光转换为物质化的装置,同时也将脱胎于宗教场所的感悟延续为对于宇宙精神和世界秩序的探讨。作品所使用的菲涅尔透镜是她在数种不同的透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石至莹惊讶地发现,这一来自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汀·菲涅尔19世纪的发明竟能完美地诠释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在找寻透镜的过程中,我发现科学家对整个社会发展所作的巨大推动。这次展览也让我有机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把科学与艺术做很好的结合。”

石至莹作品 《圆光 Halo》

生物科学技术也助力艺术家探索生存的终极话题。展览中多件作品通过影像、新媒体互动装置等当代艺术手段讨论DNA生物工程、细胞繁殖、宇宙运作等话题,以技术手段质问当下人类对于“永生”的追求。策展人孙文倩表示,展览更多的意义是探索,探索艺术和未来科技的关系,探索什么样的艺术可以走的更远,探索当下社会的“心灵殿堂”,也希望观众能够在展览中提出各自对于生命的发问。

杨青青作品 《梦的穿越——不见的翅膀 Invisible Wing》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927B0W7R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