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科技领域最火热的名词。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2017年12月14日,工信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再次强调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为重点,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而在这个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医疗又怎能缺席?科技改变生活同时,也在改变医疗技术。尤其是对机器较为依赖的西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被取代的成分也将越来越多。
随着AI智能的不断发展,2017年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报告显示,目前国内80余家走AI+医疗道路的,主要将其应用于医学影像、病历/文献分析和虚拟助手等场景。国外100余家AI医疗企业,将AI应用于健康管理、医学影像、新药发现、病历/文献分析等场景,AI+医疗在越来越快地发展。
在2016年一场国际服务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徐扬生当时预测:未来,随着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升级,银行职员、西医等职业会走下坡路。
比如说,以后看病是用仪器测的,此后再比照计算机里储存的药物和病理数据,机器人的记忆、数据库远比人脑强大。这样发展下去,西医难保不被机器人取代。
目前,关于机器人在医疗界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方面。
早在去年,我国开展的机器人手术案例就已突破四万例。与人的手腕相比,手术机器人的手腕有7个自由度,能够实现540度自由旋转。从而获得更高的自由度、更清晰的视野和更精准的治疗。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从立法到产业政策的诸多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传统中医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也逐步探索属于中医药产业的新模式。从传统中医推拿、针灸等行业的O2O平台的兴起,到普通病、常见病的中医在线咨询、问诊服务,再到传统中医馆的互联网化、“二次创业”及中医师的学习教育等,已经尝试了多条创新道路。
在医学仪器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基本功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作为经验医学的中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掌握的知识越熟练,运用的例子越多越广泛,水平越高,所以才会有“老中医”的说法。现代循证医学,作为开放的系统,更新会频繁发生,保持活力的同时可能也造成大量问题。中医的经验医学有效地避免了这种困境。似乎也更适合将AI应用于其中。
但是却存在大量的问题。在西医将人作为机器零件拆解的同时,中医一直尝试以整体论解决各种病症。疾病外在的表现被视为身体内部发生了状况,通过中医恢复身体内部的平衡以实现治疗。最终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相对于较易切入的西医来说,中医在面对AI的发展时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作为中医基础的阴阳五行、八纲辩证、藏象、经络贯穿在中医的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始终。对于那些现代科学体系毕业的人,可能很难相信自己知识体系无法解释和证明的事物。但是AI无疑给了我们新的思路,可以应用庞大的数据量去判断如《皇帝内经》中说法的正误,但是数据的前期积累和整理,还需从大量中医典籍、中医诊疗中获取。
在中医诊疗环节,中医在AI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在于缺少精准化的数据标准体系。在“望闻问切”的环节中,以“切”为例,中医对脉象的表述使用为“浮”“沉”“滑”“涩”等,医生的感知与经验在诊断中占据重要位置。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以及病情的不同阶段,中医诊疗以及处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加上医生经验与用药习惯的不同,导致即使针对同一病症,不同医生也可能给出不同剂量、不同药方。这种个性化的诊疗方式与西医的标准化诊疗差异极大。
但是AI机器人AI只能似乎并不能给予更加准确具体的判断。部分公司所做的尝试是将脉搏波的幅度、频度等定义为数据点,并把中医抽象描述转化为具体数字,而在中医诊疗的运用实施并不尽人意。AI人工只能在人为已经制定的可数性规则的条件下,其表现是比人类出色,而在对我们人类生命体的探索阶段,还需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个好的中医会如同一壶精酿的酒,历久弥香。每一个为中医而奋斗的杰出人才,都会深深驻扎在泥土中,用血肉身躯化作一片桃树林。在这片桃树林里,流散着永不消退的优美、崇高,温情的力量和馨香的欢喜,会让中医和老百姓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如《问中医几度秋凉》中曾写道:“中医的精髓正像围棋一样,它不是像西医一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如围棋手的升段,不断提升认识境界。”
一个中医,随着境界的提升,只会越来越好,甚至会超越医疗本身,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当然前提是你得是个有真正本领的好中医。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