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悄然来临的半机械人时代》:你是或将是半机械人吗?

《悄然来临的半机械人时代》

德国新闻学者亚历山大·克鲁兹菲尔德,曾出版《暗网——互联网的黑暗面》,如今抓住人与机器的结合这一热点话题,对半机械人、研究员和开发员进行访谈,探讨人类对半机械人寄予的最大期盼和最大担忧。

从何时起,我们变成了半机械人?

未来将会由谁来决定新技术的使用?

谁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

半机械人的技术突破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半机械人将会把人类带向多远?

世界首个政府承认的半机械人尼尔·哈尔比森

(1)Cyborg(半机械人):从科幻到真实

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曾经拥有仅次于上帝的崇高地位,负责托管地球万千生灵;现代科技发展的负效应让人类从神坛跌落,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如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狂飙猛进,人类第一次面临被嫌弃被淘汰的命运。

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两位科学家曼弗雷德•克林斯和内森•克兰,曾经提出一种大胆的设想:通过机械、药物等技术手段对人体进行拓展,增强宇航员的身体性能,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的人机系统”,以适应外太空严酷的生存环境。由此用“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有机体”(organism)两词合成创造出“赛博格”(Cyborg)一词,指人体与机械相结合的生命体。

1985年,加尼福尼亚大学的唐纳·哈拉维(Donna Haraway)教授写下震惊世界的《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可谓远见卓识。

Cyborg(半机械人),转眼之间,从《银翼杀手》、《机械战警》中的科幻想象,变成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2004年,英国29岁色盲男子尼尔·哈尔比森成为世界上首个政府承认的半机械人,他在头部安装了一个人工智能感官装置,利用音频差异来"听颜色"。 英国身份管理部门正式承认,认定该装置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目前我们生活中的半机械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一体化的半机械人:替换部分人体生物组织或器官,从而维持、监控或保护生命,如装有假肢、假齿,或携带着心脏起搏器、助听器、人体植入式芯片的人。

延伸类的半机械人:作为体外链接,增强或延伸人体器官或功能,如网络、手机、微信。

(2)Cyborg: 争论从未停止

Cyborg,有朝一日或许会创造出超人类的人机结合生命体。是否如波普尔所言,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

作者亚历山大·克鲁兹菲尔德,与半机械人、人工智能研究员和开发员、社会心理学者进行深入访谈,提出了人类对半机械人的诸多担忧。

半机械人蒂姆·加农主张:“每个人的身体都应该由自己掌握!”“半机械人竟会让人们如此害怕。我觉得,人类应该更多地从事半机械人的研究。他们将会发现,这事关自己身边的人,事关自由,事关未来,事关所有一切。”

女医生辛西娅·切斯特克则提出反对意见:每做一次手术就会对身体造成一次伤害,人们不应在医学条件不完备的条件下将手术商业化。

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是一个半机械人,他在接受美国CBS电视台访问中,说已经让医生为他解除了体内心脏起搏器的远程控制,因为担心恐怖分子利用远程控制装置来操控或伤害他。

人体交互领域的研究者德米特里·卡茨指出,当把传感器植入人体肌肤,安装在身体的植入物会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因为人体防疫系统会把它当作外来物加以自动排斥,影响其正常运作。

作者提出,衡量半机械人的标准是:一个人将科技设备安装到自己的身体之中,之后他是否能够轻松地将其从身体里摘除?

不过,半机械人、机器人、人工智能三者的界限在哪里?可能依旧还是一个问题。

人们选择成为半机械人的动机,何者是合乎伦理的:解除身体局限,弥补身体缺陷,出于兴趣探索,还是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

(3)未来,是谁的未来?

属于Cyborg,还是人类?

朱利安·赫胥黎,最早的超人类主义者,也是优生学的代言人,1931年发表《我大胆所思:现代科学对人类行为和信仰的挑战》,批判人类把科学研究的重心,过多地放在克服疾病和消除缺陷两方面,而未将人类自身的能力优化到最佳状态。这或许正是半机械人大展宏图的好时机。

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对Cyborg的未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类的未来,忧虑重重。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不无顾虑地提醒,人类需要与机器相结合,成为一种“半机械人”,从而避免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淘汰。

苹果联合创始人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表示未来是可怕的,计算机正在一步一步取代人类,未来如果我们研发出一个超级人工智能设备,我们会成为超级人工智能设备奴役的对象吗?

阿道夫·赫胥黎在其著名的反乌托邦著作《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社会人群划分、“索麻”致幻剂、胚胎时期的思想驯化等幻想,如今已经清晰可见。一种称作“梦想帽”的发明,thync设备,试图在人们睡觉的时候影响人们的脑电波,从而用来调整梦想。

技术,将做到自我优化,取代人类,还是技术与人类相结合,成为我们的新工具和新思维?

斯特凡-格雷纳比较乐观:人类没那么容易灭绝。我们可以结合技术,完善我们自己,拓展人类自身的极限,人类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来让自己融入到新环境之中。

萨莎-塔波林斯基也认为:“我们人类拥有自己的身体、智力、意识和自我感觉。我们可以制造出一台聪明的机器,但是我们没办法建立一台和人的行为举止一模一样的机器。”“技术的用途在不断地得到延伸,人们对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在随之不断地提高。”

最后,作者指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如同互联网或者印刷术带来的重大改变一样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技术化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技术逐渐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比例还会不断地放大,技术化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未来人类与技术的融合将会成为可能。”

以前是人类统治着工具,现在是工具统治着人类。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或许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让人类成长的速度跟上技术前进的脚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26G0PTTU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