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在变局中坚守,在坚守中秉持公义”

关注“腾讯媒体研究院”

今天是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各个媒体都在发文纪念,媒体人们也在护送祝福。站在这个时刻回顾中国记者的职业生涯,不免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因为记者职业本身就自带不同时代的印记。今天这篇文章,腾讯媒体研究院整理了几位媒体人在这个与众不同日子里的发声,或许我们能从他们的经历与思想中寻找到“记者节”特别的意义。

图丨视觉中国

前ZAKER总编辑,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记者生涯所教会我的,就像巴黎之于海明威

哈耶克说:“传统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因为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性建构未来,只有从以往的传统中演化历史。” 换句大白话,就是未来不是开会讨论出来的,而是以传统为脚本进化而来的。

新闻业祖师爷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例如真实、客观、独立、均衡、实地调查、公共和底层关怀等。它们是新闻的立业之本和广受尊重的来源。

194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部

然而,人和时代一个德性,越是少年气越会轻视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无论内涵还是价值,都有所重构,也有所消解。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容易泥石俱下,把传统划归守旧恣意嘲笑。新闻也难逃其中。

后来,我又遇到不少前辈,即使匆匆一面,也能获金玉良言。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技能,一位老记者总结得最好:把信送给加西亚。记者的工作就是从极有限的线索出发,无限接近真相——加西亚是谁?在哪?我怎么才能找到他?这是一封什么信?为什么要把信送给他……

在人生通用的技能上,记者有最全面、细致、深入的训练,能综合解决大部分处世的问题。这个“技能库”一点也不神秘。跑的新闻越多越会发现:最终致胜的不是多么酷炫的技巧,反倒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情商。不是人人都喜欢记者,采访被拒、调查受阻等时有发生,焦虑淤积,相当煎熬,偶尔也会闪过一些取巧和哄骗的非常之念。后来,一句忘记出处的话让我重获平静——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做一个好人。

只有这样想,你才不会为抢一篇新闻,在别人痛哭无助的时候把镜头凑到人家鼻子前,也不会罔顾人情,问一些冒着傻气或戳心的问题。

除了接人待物,每个记者的底层技能清单上,应该还有这样一些东西:从庞杂信息抽丝剥茧的能力,归纳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独立调查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它们不会背叛你,像巴黎之于海明威,不论你此后走到哪里,都与你同在。

二战时,海明威在中国做过战地记者

未来的记者不需要成为程序员,但也不能死守“Word+邮件”的工作方式了。基础的自媒体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高效信息处理方法、更智能的写作工具、简单的数据处理等,也应该进入记者的技能清单。

现在,我很多文章的底稿已是用语音写成。在车上、在路上、在候餐的间隙,我会用语音识别软件“写”作,把思维碎片拾掇起来,待有整段时间时再串联整合。它的确在改善我的创作方式和效率。

那还有永恒不变的部分吗?有。例如头顶星空,脚踏实地,站立新闻现场。真相的寻获,永远是你与人问候的那一刻开始的。

“局面”王志安:记者的荣光正在远去

2000年左右设立记者节时,正处于一个黄金年代的尾声。彼时,媒体市场化正在高歌猛进,传统媒体也在发力转型。那时候央视的新闻评论部人才济济,几乎汇聚了这个国家所有的电视新闻人才。

时事变迁,过去的十几年,记者这个行业,却江河日下。随着管制的加剧、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几乎全都遭遇断崖式下跌,报纸一家接一家倒闭,电视台不断压缩频道。幸存的媒体也都在缩减成本、大幅裁员。

与之相伴的,是报道质量的下降。目前在一线做采访的,大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职业积累和生活阅历,还要和时间赛跑,作出的报道常常经不起推敲。于是正如各位看到的,许多新闻第二天就反转再反转,新闻报道的严肃性被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记者们在大量离职。他们或者跳槽到企业去做公关,或者进入互联网创业,还有去做投资基金的做律师的,甚至还有开淘宝店的。记者这个职业,正遭遇过去20年来的超级寒冬,几乎人人都想着逃离。现如今,一些传统媒体正在逐渐回归体制,许多地方报纸在重新接受财政的资助,有些地方的党报甚至变成了免费赠阅模式,其成本全部由财政负担。

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趋势,因为它标志着过去三十年媒体市场化渐告失败,传统媒体在逐渐回归体制。这样一来,媒体的独立性自然无从谈起。

互联网看起来生机勃勃,但它们多数都没有采访权,注定无法成为传统媒体取而代之的角色。新媒体貌似热闹万分,但在流量的数据大繁荣下,却少有人愿意生产内容,而更愿意在朋友圈贩卖情绪——毕竟,情绪容易传播,更好变现,而生产内容不但有风险,还成本高昂。全社会对媒体的好感度也在逐年下降。

现在,当媒体遭遇打压、封杀时,几乎没什么人愿意替媒体说话,微博上是一片幸灾乐祸的声音。寒风凌烈,一片萧瑟。

前些天,我去参加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年度大会,会议结束后看着记者们拎着沉甸甸的手提袋蹒跚一涌离开,忽然有些心酸,他们的路在哪里?没人知道。我只知道,他们前辈曾经有过的荣光,正在远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引领变革,不惑于变

这是我们在融媒体、大数据、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度过的一个记者节。在人人皆可成为内容生产者和表达者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者,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

新闻舆论工作关涉治国理政、定国安邦和多元文明的沟通,关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关涉人的存在、解放和全面发展。越是在剧烈变革年代,这种关涉的重要性越是显著。记者乃新闻舆论工作的主体,既处变革之中,亦应引领变革。

真正的引领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要有守得住的方向、导向和职业伦理;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怀;要洞察新时代新闻传播内容生产、运营管理、技术创新的大势和规律,应变而不惑于变,奋力向前而不驰逐于微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

所谓不惑于变,首先要获得对历史方位、职业本位的整体理解力和判断力。从历史方位看,新闻舆论事业进入了大数据、泛媒介、用户生产时代,传统职业门槛低嵌甚或消失。而恰在这样的历史节点,记者和其他新闻传播从业者应更加专业、卓越,更有担当和作为。实际上,当一项事业因技术进步和历史迁转而普泛为平常的社会生活现象,往往意味着从业者要走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之路。

从职业本位看,不惑于变就是要持守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准则。譬如对事实负责,在后真相时代不舍真相;追求真理、公平和正义,在算法、流量时代守护主流、恒常价值;构建公共表达空间、促进多元对话,在众声喧哗时代凝心聚力、汇聚共识;讲好中国故事,关怀人类命运,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的时代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若放弃职业本位,驰逐于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终将消解记者职业的主体性和正当性。

与此相应,新闻传播教育亦应平衡变与不变的关系。变者,即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要拥抱技术和时势变革,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新闻舆论事业未来发展、面向新闻传播教育现代化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体系。不变者,即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致力于造就有理想、有德性、有担当、有美感的卓越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尾声:“在变局中坚守,在坚守中秉持公义”

正如新京报评论所说,可能每一个记者都有过梦圆的欢欣,也有过梦碎的痛苦,一个真记者,从来不会因为一时之变放弃对专业主义的坚守。而有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加持,不论是传统媒体记者,还是自媒体的内容创作者,都能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光和热。

世界永远在变,记者总在热点之上颠簸,但记者之所以为记者,就在于其始终以赤子之心,扛起新闻专业主义,勾勒真相、描摹正义。时间会给记者以尊严,但这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必也涂抹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油彩。

在舆情混沌的当下,做新闻做内容,无法免于质疑与攻讦,但时间会为一切丈量,被文字或镜头背书的事实真相,也会为记录者背书。这便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

在变局中坚守,在坚守中秉持公义,记者身上的光亮,将永不褪色。

参考资料:

叶伟民:那些记者生涯所教会我的,就像巴黎之于海明威(公众号:叶伟民写作)

王志安:记者节| 记者的荣光正在远去(公众号:王志安)

新闻记者:今天怎样做记者?来听听胡百精、张涛甫、杜骏飞、张晓锋、陈龙五位院长的建议(公众号:新闻记者)

新京报编辑部:记者节:光在,亮在,人在(公众号:新京报评论)

#End#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08A1GFL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