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G的起源
DAG(有向无环图)是一种数据结构,最早提出在区块链中加入DAG概念作为算法,是在2013年的是在2013年的bitcointalk论坛,被称作为“Ghost协议”,这一提议也是为了解决当时比特币的扩容问题。后来,在NXT社区,又有人提出了DAG of block,将DAG的拓扑结构用来存储区块,解决效率问题。
众所周知,扩展性是当前区块链技术急需解决的难点之一。谈单扩展性,首当其冲的便是区块链的扩容问题,当区块链上的交易频繁时,区块链的性能也呈线性下滑。参考以太坊的容量,仅仅一个加密猫游戏就让区块链不堪重负,造成了巨大拥堵。所以,如何有效扩容,成为了当下区块链技术的一大重点。
DAG也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与区块链不同。因为区块链是由区块组成的一条单链,而DAG则是由交易组成的网络。但本质上,两者却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DAG中的交易,就可以看做是一个个“区块”,只不过这些区块也可以作为节点,形成一个复杂交织的网络拓扑结构。
DAG与PoW、PoS相比,DAG有着更加高的性能,甚至可以说交易越多、节点越多,处理速度越快。
DAG优缺点
DAG的优点非常明显,它没有区块链需要担忧的扩容问题,因为随着交易量和用户的增长,它的处理速度只会更加加速;同时无交易这一点可以迅速提升交易量,增强去中心化。
更强的性能和更高程度的去中心化,是DAG领先于区块链,以及重大创新的部分。然而,DAG也有着很大的隐患。
在安全性上,DAG要比PoW脆弱得多。在PoW共识机制中,算力达到51%,才能够发起攻击;而攻击DAG,以Tangle为例,发起一笔交易验证两笔交易,理论上来说,只要达到34%的算力,就能够攻击整个DAG网络了。
而且,因为每个人都能处理交易,如果一个拥有高算力的节点通过发起巨量的交易,从而获得更多验证权,就很容易降低DAG网络的效率,甚至发起攻击;而无交易费使得发起和验证的成本为零,同时海量的节点更增加了这种攻击风险。
此外,在掌握高算力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出现“双花”现象,“双花”即双重花费,指一笔钱花了两次。攻击者可以同时发起两笔交易,利用异步处理数据和节点间的信息差来达到这个目的。
DAG作为区块链的一个有力竞争者,有着极大的创新之处,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缺陷。不过,作为一个年轻的数据结构,DAG可以结合更多的新技术来扬长避短。目前使用这一技术的项目,有知名的“DAG三驾马车”IOTA、字节雪球、NANO。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DAG项目正在发展,有乐观者认为DAG才是真正的区块链3.0,也有人认为区块链才是更加完善的去中心化账本。不可否认的是,DAG的确是区块链在去中心化和拓展问题上的强劲对手。
(部分来源于:区块链技术)
商业合作
添加时备注“商业合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