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央行的工作论文,才是韭菜应该研读的!

前几日,央行研究员发表了一篇长达2万字的工作论文——《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被“央行”二字吸引了过来,但又被“论文”二字吓退了回去。

的确,在这个赚钱快亏钱更快的地方,谁也没太多心思去研究一篇2万字的学术论文。韭菜们最喜欢将“大佬”的话奉为圭臬,却对央行爸爸敬而远之,吃了亏能怨谁?

当一样有价值的东西被多数人忽略,那这就是少数人的机会。无论是在认知上还是在投资上,差距就是在此时产生的。

这篇论文绝对值得认真一看,若是感觉吃力……嗯,那就我帮你看了,所以关注我给你节省了很多时间不是?

共识范围 / 去信任

我们常听人讲“共识”,却好像还没听过“共识范围”这个词。正是由于头脑中对这个“范围”毫无概念,人们往往容易夸大区块链的作用。

有范围就有边界,有边界就有局限性,出了这条边界,区块链技术便发挥不出优势。

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在交易时可以附上一些备注,比如爱情宣言之类的,好像这样就会有很多人见证他的真心。可实际上,没有人关心他写了什么,矿工没这个责任,也没这个兴趣。区块链上的爱情宣言,只能解决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的问题,就是“不可篡改”——除此之外,区块链没有解决,它并不是万能的。

同理,当涉及到链外资产时,区块链的“去信任”也显得很无力。你用数字货币买一种链外资产,通过区块链将钱很可靠地转了过去,那…货呢?只要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也没有可信的第三方中介,就必须要考虑到对方的信用,承担不小的风险。

人的共识

上面所说的共识,默认指的是“机器共识”,也就是“代码即法律”。除此之外,共识还有另外两层含义——治理共识(社区决策)、市场共识(均衡价格),可以统称为“人的共识”。

一说起“人的共识”,其实就已经跳出了区块链本来的理念。

算法要不要改?容量要不要扩?怎么做最符合我的利益?最终又回到了人与人的博弈。

三类共识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最终才呈现出如今这样复杂的局面。

智能合约

目前的智能合约,既不智能,也不是合约。

举个最实际的例子——债务履约。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生活中经常出现债务纠纷,智能合约能解决吗?

很遗憾,只要人家没有还钱的意愿,再智能的合约也无济于事。

债务的智能合约一般设计思路是这样的:A地址转给B地址X数量的token,一段时间后再从B地址转给A地址连本带利的Y数量的token,但如果那时候B地址内的token数量不够呢?

若是设定“超额抵押”,且不说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币价的大幅波动也让这个“超额”的度很难把控。

应用前景

论文中有这样一张表格,对区块链进行了严谨的分类:

(详细阐述见论文)

场景不同,目的不同,应用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可贵的是,文中并没有对这四种方式做出价值判断,没有说无币区块链才好,发币的就是坏——我个人认为这已经非常客观。

但无论是哪一类,都打破不了【三元悖论】,即没有一个区块链系统能同时具有准确、去中心化和成本效率这三个特征。

中心化账本处理效率高、准确性高(虽有一定的篡改风险);

分布式账本激励节点准确记账,并保证不可篡改,但POW成本高、效率低;

矿工的【分叉竞争】消除了单条链的垄断,但也带来了不稳定性;

论文的最后,呼吁人们“不要夸大或迷信区块链的功能”、“不要拘泥于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宗旨”。这两句话放在当下的熊市,倒也应景。

熊市应该是一支镇静剂,让圈子里的人们褪去狂热,恢复理性;熊市应该是一个过滤器,淘汰掉一批傻子,再淘汰掉一批只能糊弄傻子的低能骗子。

最终,当余下的我们越来越清醒,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理性,做的事越来越符合未来发展的利益,牛市也就慢慢向我们走来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08G2013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