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经济的巨变:从总量到结构、从支持到控制

▲米筐投资提醒:音频大小为10M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也可以说是难得的转型机会。

不改,大家一起眼瞅着撞冰山。改了,才有可能跑更远。而只有在放慢速度的情况下,危机和风险才更容易暴露,群众之间才能达成更多的共识。改革的代价和阻力才是最小的。没有这样一个大环境,只会招来一句“该赚钱的时候,瞎折腾什么”。

时间紧,任务重。各个领域充满了挑战,各个山头布满了利益群体。对于一个庞然大物,想转身总是显得不容易。太慢,船头的人受不了,太快,船尾的人受不了。

伴随着经济转型,不论是经济发展思路,还是宏观调控的手段,都有着不同以往的方式。而坐在船上的人,只有学会适应,才能顺应趋势,从容应对。

1

总量到结构

而改革最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最核心的理念,是从总量思维到结构思维的转变。

就像一个人吃饭。条件艰苦的时候我们总是盼望着吃饱,对于饭的理解,是越多也好,管它什么光吃面条不吃菜好不好。当条件好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注重饮食搭配,这个时候量是次要的,只要有淀粉有肉有蔬菜,结构合理就行。

这就是最简单的总量思维到结构思维的转变。放在一家企业中,就是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管理。

企业规模小,发展潜力无穷大,可以横干蛮干,高速发展掩盖了组织不完善,管理不完善。但是漏勺难养一群人,当体量足够大时,就需要更加细化的分工和制度。比如分工明确,流程化办公,信息化办工。

国家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的转型,说宏观点是发展高新科技,换个角度,就是到了从总量思维切换到结构化了。

在这种精细化管理思维下,我们看各个领域的特点。

在货币政策上,尤为明显。这种总量型政策整成结构性政策,也是一种伟大创新了。从最开始的大开大和,不是加息,就是降息。到现在通过MLF、SLF、定向降准,搞精准滴灌,货币调控的方式越来越细腻。

这种思路在税收改革上也很明显。从最早的营业税、所得税,到现在的金税三期,环环抵扣,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征税比以前精准,税收越来越精细。这次是精细化到账目,恐怕未来的金融四期,只会下沉的更彻底。

同样的,在金融监管上,我们依然看到了这种思路的改变。以前是整个金融领域的一刀切,根本无法精准施政。但是现在不论是保险、银行,很容易对某个单一领域的控制,而不会发生连带影响。比如控制信托、控制险资,总体来讲,是做到了风险最小化。

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大数据建设。大数据的影响严重被低估了。在大数据面前,我们每个人几乎是透明的,今天干了什么事,贷了多少款,那边统统清楚。

只是碍于精细化管理的弊端,才没有发挥更大功力。什么弊端?就是过惯了大开大合的人,让他适应精细化,绝大部分是受不了的。原本一天不眨眼花三百,现在一天天让你精打细算,没有多少人受的了。

精细化管理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从日常餐饮到待人接物,再到生活细节,高度的流程化,精细化,与其说是种文明,不如说是种无奈。而这种趋势下,连曾经粗犷的老美,打起贸易战来,也是精细时间的:“180天后增加关税”“税额2000亿”“给你90天,以后咱再谈”。精准!细腻!

中国的政策方针正逐步掉头,精细化以后会越来越普及。这个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受限于宏观环境决定的。

没看,现在个人失信名单,都越来越具体了么?

2

打压中间商

而在结构思维主导下,以前闭眼不见的,现在必然要开始有增有减。不能总吃面条,是时候减少点面,增加点肉和青菜的比例了。

前两天在网上看个视频,辛苦的菜农血本无归,哭着在菜地里踢白菜,宁愿烂地里也比卖了强。不知内容真假,是否炒作。但是一位网友的留言非常有意义:“卖菜的不赚钱,买菜的吃不起。”

那么这中间的钱被谁赚了呢?答案是:中间商。

我们都知道商业是什么,商业就是做买卖。扒了层层外衣,买卖的核心是制造商和卖家。但是为了方便做生意,我们才在做生意环节里穿上衣服,比如比如增加包装,增加物流,增加宣传,请人打广告。买方、卖方、中间商,因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链。

但是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如果中间商过于庞大,利润过于丰厚,那么必然会挤压其它两端的发展。毕竟一个50斤的瘦子,撑不起臃肿的外衣的。

但是靠市场的自我出清,是解决不了这种结构失衡的,所以必须依靠行政的力量。

所以我们看到针对中间商的制衡,开始了:

首先是金融行业,金融业作为服务机构,和实体经济是依附关系。金融业的高利润杠杆杆必然侵蚀实体的利润,所以金融业供给侧拉开大幕。

然后是互联网电商,互联网本质是广告和销售渠道。卖的货品,还是传统行业的产品,只是赚渠道费。前几年喊得震天响,兜兜转转自己又重回线下。于是针对电商的税收必须跟上,支持不是放纵,自己说自己也是实业,那就老老实实按实业交税吧。

然后是娱乐业。作为实体行业的流量入口,明星们占据了绝对高的收益占比。如果按存在即合理的思路,在流量越来越紧俏的年代,确实贵有贵的道理。但是过高的收入破坏了整个商业链。不好意思,明星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各行各业都在打压“中间商”,让买卖两方受益,这就是调控的新逻辑。比如,医药行业搞带量采购,教育行业去金融化……

在我的破竹专栏《投资三万问》中,已经用警察和小偷的例子解释了供给侧、用抄作业的例子讲解了开放和改革的迫切性,并用多期内容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形势。认识宏观环境,没那么复杂。很多事情换个角度,看的更透彻。

▼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订阅收听▼

而在这种新的发展思路,新的调控思路下,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需要适应和改变。每个人的行业属性、行业地位也必然有升有降。

面对这种巨变,你,准备好了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212B05S7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