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持续写了三个月了,开始是一周一篇,后来一周多篇无规律,再后来一周两篇。现在决定把它固定到周三晚上和周日晚上,并在朋友圈分享(分享时间为22点),方便一直关注的朋友可以观看。
至于内容,我想主要谈两个事情。一是我自己近期获得的比较重要的认知迭代:可能是我的学习笔记,可能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也可能是针对某些事情的评述。二是我希望能总结一些自己行业的东西,顺带去看能不能把它变成更通用的规律。
我在写这些东西时,会引述他人的观点,但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不完全转述,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延伸。这些内容本无意对外,都是我交给自己的作业;然写则写矣,总不忍私藏,也就以此激荡心意,呼唤知音吧。如果你看后想到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留言一起探讨和研究。
------------- 1-------------
今天的题目,来自于我的一段思考,正好前几天好友聚会,大家在饭桌上又讨论了一番。我的同学丁磊常年和外国人合作工作,是位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专家,他的一番话对我也很有启发。于是我整理出来,分享一番。
我最早思考这个题目,是送孩子上英语班。在家里老大4、5岁的样子,我和太太讨论过要不要送他去英语学习,毕竟这个年龄段是语言发育的很好阶段。但英语补习班效果参差不齐,又要花费大人孩子大量的精力,学费也是不菲,所以我们就讨论它的价值问题。我当时产生了一个观点:未来人工智能应该很快就能做到语言准确翻译了,所以花费过大的代价去学习英语似乎价值不高。
但这一年以来,我一直没放下这个问题的思考。随着我看了很多高手们的文章和书籍,我逐渐改变了看法:英语还是要花大力气去学的,而且这可能比我想像的还要重要。
------------- 2-------------
首先,就算英语能被人工智能“准确”的翻译成汉语,达到最高的翻译水平,我们依然需要学习英语。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和汉语互译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信息失真。所谓“准确”,是不可能的任务。
汉语有一个特点,是模糊性很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很有诗意。所以中国文学最高的代表是诗,不管是诗经、唐诗还是宋词、元曲。汉语的优势是一个字涵盖很丰富的内涵,比如我们熟悉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个字,既有音韵的和谐,又有词汇的对仗;整个句子展现出一幅宏大的画面,背后还有感叹时不我待的深意。如果我们用书法的方式展现出来,可能还会包含其他的意境。汉语的这种语言美感,是非常强烈的,正所谓“微言大义”。但她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描述非常细节,非常逻辑性的事物时,就不那么给力。
英语在这方面与汉语相反。英语不像汉语象形表意,而是一种字母的逻辑组合,天生复杂而精确。要知道,英语来源于希腊文、拉丁文这样的体系,是海洋商业文化的产物。在商业中,逻辑不清楚,描述不精确,可是要吃大亏的。我们学英语,总觉得句子很长,句式、语态、时态都很复杂,就是因为它习惯于精确表述。这种语言用来写诗,可能不如汉语那么好(英语也有很好的诗歌,但要做到汉语那样精炼和含义层次丰富,还是挺难的),但用来写科学文章确是非常好的。
了解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你就能理解就算AI能将英语“完美”的翻译成汉语,中间也是会有信息失真的。同样,汉语翻译成英语,也无法完全表达清楚中间的多层隐藏含义。学习英语,是要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英语思维,就是用英语来解释英语的能力。这就是说,要在脑海里建立另外一套语言体系,这样我们才能准确的理解英语的含义。
------------- 3-------------
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希望保持终身学习,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更高的认知,那我们就得很好的掌握英语。
因为英语是目前“世界的语文”,这个世界最新最权威的论文、科普文章以及各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报道,都是用英语来书写的。这些内容发表以后,大概要在半年以后才能翻译到中国,而且能被翻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用英语阅读,那么就只能接收到一些二手信息,甚至自己关注的内容无人翻译,以至于错过很多。
在那天的饭局上,老丁举了个身边人的例子。他认识的一个朋友,中学的时候因为奥利匹克竞赛拿了好成绩,所以保送了清华。于是在高三大家准备高考的时候,他一个人完成了GRE考试的英语训练。等进入大学以后,他就可以完全无障碍的阅读各种英文著作和论文,起点高出身边的人很多。这个人后来在自己的学术和事业方面,都一直降维打击很多身边的人(他身边的人也是清华的),就是因为他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和最前沿的认知。这一切,只源于他在英语工具起步比别人更早一些。
所以,如果我们想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希望获取前沿的东西,还是应该掌握好英语。就拿《得到》上的很多专栏作者来说,他们很多时候也是将美国那边发表的最新论著,转到中国来。像以前新东方,出来了不少“牛人”,其实也是得益于他们的英语基础以及对外的视野。信息不对称总是能带来价值的,这种不对称未来也许会被缩小,但不会彻底消失。
说来惭愧,我的英语从大学以后,基本就还给老师了,也就勉强是个出国能问路、点菜的水平。不过想通了这些以后,还是下定决心把英语重新捡起来。虽然要交的作业又多了一些,但这个成本还是应该要付出的。
至于晚不晚,何时才能出成果,倒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如果这还能顺带影响一下孩子,那就是特别赚的事情了。
-------------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文字 -------------
欢迎留言探讨本文观点
如果喜欢公众号的文字,请点击文章左上角的“博睿说”关注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