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实验室的故事(二)

三个故事中有三种坏坏的审稿人。

一,读不懂的审稿人

上次实验室故事(

传送门

)讲到自己和博后色泽兰一起提交的机器学习论文,审稿人的意见(review)并不积极,但主要是因为审稿人对我们的方法存在误解。

在和其他共同作者讨论review的时候,色泽兰用了“reading comprehension”这个词,忽然把我带回学英文的回忆:通读全文,做些选择题。本来考察阅读者理解能力的,现在却是考察审稿人。作者就像是在给审稿人出题一样,review就像他们的读后感。可真正被评审的是写稿的,而不是读稿的。

我们精心书写了反驳(rebuttle),解释了误会,同时在审稿人的质疑下,研究出了我们提出的方法的一些理论优势,改进了论文质量。希望审稿人可以改变主意。

几天之后受到最终结果,还是被拒了。

三个审稿人,其中一个审稿人没有更新意见(可能是没看我们的反驳),另外两个都少许提高了评分,并表示对误解感到抱歉。最后平均分在弱接受以上。但最后决定是否接受的还是领域主席(area chair)。主席给出了令人无法置信的最终评审(meta-review):方法挺新的,但是实验结果不够好,希望作者们继续努力。

这个我真的不服。我们用了三种不同的指标衡量我们和其他方法的好坏(一般的论文只用一种),其中一个指标上我们完虐其他方法。

沉淀于骨子里的(或许有点畸形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导我,要谦虚,尊重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时难免会让我质疑自己的能力。毕竟,要想挑,怎么挑都能挑出毛病,或许可以让自己再进一步。可是如果文章写得很清楚了,审稿人看的不仔细引出误会,终审又如此轻视。色泽兰和这个论文的老师亚瑟也对终审表示质疑,或许不应该认输的时候呀,就要坚持己见,也不该把被拒的原因归咎在自己身上。

但那又怎么样,只能接受,下个会再投呗。记得学姐的一篇比较有新意的论文,因为和现有方法风格差别太大,也是遇到了几个看不懂的审稿人,而且被一年所有的顶会都拒了一圈,最终在第二年的NIPS上被接受。再不济就走学姐的路呗,一遍遍投直到中了为止……

二,太激动的审稿人

去年年底又给神经科学会议COSYNE提交过一篇两页纸的摘要。提交之前老师要求很苛刻,一遍遍改,把实验涉及做到了最好。开始我还觉得,方法有就够了,实验不用做的太完善,毕竟两页纸的空间也无法把太复杂的实验描述得清楚,但我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老师下线睡觉了之后,我又花了几个小时时间完善写作,凌晨3点交的稿。

几周前的周日收到了这个会议的评审:得分在1000多分提交中排名前6%,正在被考虑作为报告(talk)展出。

这么好的结果完全出乎自己预料,也是在之前机器学习论文被拒后收到的相当大的鼓舞。三个评审给出了很高的评分和正面的review。其中一个还直接表示说,非常想看到这篇内容的talk。

出于一些其他原因,是不是talk还在考虑中。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做白日梦。如果真的有talk,那可以说是读博期间的小巅峰——那是在几百个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瞩目的讲台。但是准备一个talk所花的精力也是相当大的。两年前,丽雅就获得了这个会议的talk,在准备期间,幻灯片(不是ppt…)就改了好几版。为了避免紧张而手抖,她打算不使用激光笔,做了特别复杂的动画高亮。在实验室内部做了两三次模拟报告,每一次的幻灯片基本都像是重新做的。但与此同时,她和老师也在进一步改进方法,需要做更多的实验,如果方法让结果有改进,幻灯片又得重做,经受着双重压力。

这么一想,还是准备板报轻松一点……

但白日梦做的再好,我自己有点不太相信自己会有报告,因为自己的工作还只是一套关于大脑如果进行时序数据学习的理论,还没有生物数据进行佐证。而以往的talk基本都包含理论加生物实验。而且我越想越觉得,三个评审都是做理论的,并且看懂了,一激动了给个高分。我确定这个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好消息传的很快,到了学校,我自己还没说就收到了同学们的庆祝。聊天中又得知,因为我的老师会在会上受邀做一个比较长的报告,因此同实验室的学生可能就不会有talk,这是一个为了促进内容多样性而存在的不成文惯例。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得分高的摘要也是被“考虑”的原因吧。

见到老师,我说,我很惊讶自己获得talk,毕竟没有生物实验数据。

老师对我的惊讶感到惊讶,说,没关系的,如果有talk你就去找点数据呗。

离会议开始只有一个多月,这么短时间去找数据?看来很多自己认为难(或者确实很难)的事对于老师来说都是可以挑战的。想到自己在写稿时老师让我对实验设计不断提升,自己之后又坚持打磨写作,获得这样的结果似乎也是应得的。两年前丽雅在准备报告的时候,估计也是受到了老师高标准严要求。但是这又怎样呢,有了好机会就一定要抓住,最大限度完善自己的工作。如果可以让听众或审稿人理解,这些努力都会是值得的。

不仔细的审稿人?

上周看到了一篇特别有意思的论文,光是标题就几乎枚举了所有机器学习的热门词汇。作者是几个国内名校的佼佼者,他们提出的方法基于坚实的理论,虽然最后在现实使用中并没有完全依照理论的体系进行,但整体看起来还是非常有新意的,而且实验结果突出。

准备在组会上讲这篇论文,可是在一个很关键的公式上,自己无论如何都推导不出。会上,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也都无法推导出这个公式。我又问了同办公室数学基础比较强的暗黑后辈,他开玩笑说,要超过我的老师把这公式推出来。过了一个小时,他给我回复说:我没超过你老师。

这个公式是该方法至关重要的一步。论文中诸多公式都附有推导,唯独这个公式没有附,不得不让我怀疑是不是作者在隐藏瑕疵?因为这篇论文的review是公开的,我就去看了审稿人有没有提到这个公式,结果没有找到。难道三个审稿人都没有尝试去推这个公式吗?还是说我们实验室这么多人都弱爆了……?

如果确实是我们能力有限推不出来,那或许很多人都应该有同样的疑问,作者应该附上推导。不得不猜测,审稿人看到了很好地结果。就没有去管这个公式的细节。

四,给个面子

审稿人的活儿也不好干,要第一时间读懂最新成果,同时还得无偿劳动。可能审稿人认为一篇论文的价值在当下还不够明显从而拒绝,可能因为审稿人一时激动从而把没有特别突出的论文打了高分,也或许审稿人意识疏忽偷懒,只看结果而不管数学的严谨。既然审稿过程的随机性如此之大,那论文被接受或者拒绝(特别是会议)的意义也应该加一个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201G0OR6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