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久不见。亲爱的炎岑说,我自从上次唱完「好久不见」,就真的不见了……都是我的错。这段时间,我到底干了什么,我连续两个礼拜感冒两次,还装修了一个办公室…我不是人。罗胖老师在跨年演讲后于「得到」推送的第一篇文章「从想法到产品有多远」,我第一时间就听了,没骗你,边吃早饭边听的,真的是第一…时间。上来说到一句话「什么是产品,产品就是你自己」,这一模一样的话儿,我在2017年4月份跟朋友佩奇说过。我想,我真的应该把我脑子里装的有的没的拿出来跟大家说说,说不定哪天儿,又跟名人老师共鸣了。大家觉得主标题挺抽象的,别怕,我给你个副标题,「论学习与研究的区别」,可以了。其实,这两年我觉得自己跟小时候读书的想法不一样了,「干货没用」,是我真真切切的体会。特别复杂的事儿,站在同一思想维度,永远绕不出来,听大师点拨一句「湿货」,就迎刃而解了。道跟术,真是不一样。干货是术,大师讲的是道。学习和研究的区别
这两年执业的过程中,我得出一个重大发现,学习和研究的区别。这不是一个意思两种说法吗,不,这是完全两个平行的做法。本科生做的事儿是学习,研究生做的事儿是研究。运动员做的事儿是学习,教练做的事儿是研究。演奏家做的事儿是学习,艺术评论家做的事儿是研究。职员做的事儿是学习,管理者做的事儿是研究。我听师父吩咐做事是学习,我独立解决案件问题是研究。我以前认为学习只要认真、主动,就能成事儿,然而在讲求创收指标的律师行业中,学习无法变现,只有研究才可以。学习是为了求一个高度,而研究是为了求一个广度。学习就像登山,登山越高,越远离地球。而研究才能亲近世界,研究是在地平面上探索不同的面。时代变化越来越快,想要在新世界和新机会面前表现从容,不可以没有研究能力。对人类本身来说,学习或练习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代价会越来越大。拿人工智能来说,它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比人强,人花8年时间去学习医学,临床经验数十年,才能上手术台,但是人工智能做手术分分钟超过人类。但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能力暂时还超不过人类。研究能力其中包含了研究目标的建立,也叫研究驱动,人工智能再能学习,再能处理海量的大数据,但不可能突然的想要去研究什么东西,是人叫人工智能去研究什么,人工智能才去研究什么。因此,人工智能也就代替不了人类的研究能力。归根结底,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是意识,意识是人类超越其他物种的关键因素,而作品意识又是研究精神的起点。唯有「想要更好」的作品意识和「求新」的好奇意识,才会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刻意练习的有效性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成就源于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法则是艾利克森创设的指导人成为某一领域顶尖高手的秘诀,被公认为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其观点是通过有效训练,累计一万小时的投入即可成为顶尖专家。大部分人没有成为顶尖人才,是因为进行的是无效训练。有效训练具备四个要件,一是确定目标不断改进,二是训练中必须专注,三是有及时的反馈,四是必须跳出舒适区进行训练。从职场角度来分析,刻意练习的两个标准包括,第一是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第二是必须有一个能够布置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在我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期间,对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篇优秀文章的诞生,往往不是一个学生的功劳,往往需要一个导师的指引。学生的勤奋和老师的敬业,缺一不可。学生根据喜好和特长自定研究课题,而导师可以提供经验范围的提纲和方向,一旦学生在撰写中偏离方向,导师及时给予反馈,学生修正的过程即是对课题再一次深入研究的过程,进而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果。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标准,很难,律师行业同理,尽管有着传帮带传统,但是有句话叫,江湖上有真本事的人少,会教人的更少,若不是有个具有强烈培育意识或好为人师的导师,大部分情况是要通过自己实现这两个标准,自己确定目标,自己制造反馈。具体的说,就是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经典书籍,研究最杰出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成功的原因,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研究能力的养成
使一个人具有研究能力的基础,不是天赋,而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不是批判,而是提出疑问,在疑问中独立思考。研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一定要经过后天训练。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作品意识:这是研究精神的起点,而「作品意识」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活成作品。目标意识:及时纠正研究过程中的跑题现象,回归正题。局外意识:身在研究中,「心在之外」。研究能力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主动性,也就是目标驱动;二是宽泛性,在研究正题之前,往往需要跨界地涉猎尽可能多的看似无关领域的知识;三是文本性,形成学术性的文字成果不仅仅是「仪式感」,更是真正意义上对研究的回顾,甚至是俗套的变现。研究是一门艺术,在具体的对研究进行执行的时候,并没有一条稳稳当当的路指引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踩着走,就像创业,任何他人的成功经验只可部分借鉴,无法全盘复制,因为人不可能活成别人。研究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想要做好研究,我试着从几个抽象的方面提醒自己:第一,专注长远,重新考虑对自己的要求;第二,想到立刻去做,先做起来再说;第三,以最好的期待可能性付出合理的时间成本;第四,不要匆匆茫茫。保持克制而专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通过学习出于蓝,但是倘若我对自己偷偷有期待,想要胜于蓝,我必须离开舒适区,投身于更有挑战的环境,研究自己的道路。我不能具体的希望自己未来所做的事情,我只是有个理想的状态,快乐而满足的专注。快乐而满足,不是重点,核心是专注。一时的快乐而满足很容易获得,长期持续性的快乐而满足一定来源于专注。而专注依赖于和谐的家庭环境,简单专业的职场环境,单纯真诚的交友环境。竞争意识会削弱竞争力
我们看自己很难发现问题,但是我们教育孩子就是照镜子,似乎比较容易发现自身问题。比如越让孩子参与竞争,孩子就越无法达到极致,因为不够专注,这会让孩子认为最重要的事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竞争。成人同理,在成人的世界,竞争更加惨烈复杂。然而人生不是一场比赛,因为比赛的结果是输赢,而人生的结果是死亡。小时候欺负我的人不多,被我欺负还不离不弃的人不少,可能是我走运。工作后局面不同了,无论面对什么压力,我仍坚持拒绝一切无效社交,把时间留给提升自己的素质上。短期看,外界认为我是个独行侠,我听到这些声音时不以为然,他们怎么会知道我内心的富足呢。老师鼓励我继续坚持,我也决定就此成为独行侠时,反而收获了一群陌生的「追随者」。波普教皇Andy Warhol 说,一旦你不再想要某个东西,你就会得到它。于是我又成了外界认为的顺遂、走运的人。或许有句话可以印证这一点,越努力越幸运。我胡说八道完了。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不是我唱的……昨晚我幸运地看了一部电影「大乐师·为爱配乐」,好看极了,难得的有笑有泪不油腻。我自然地去找片中核心插曲「没听过的歌」,结果底下评论的画风是这样的……
大家几乎同时观影结束,同时去听歌。无论如何,此时此刻,我们都是单纯的死小孩,因为我们信了片中的那句话「心中有音乐,眼前就是另一个世界」。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