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归
(作者与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脑洞科幻剧《黑镜》第三季中,有一集向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随着蜜蜂的灭绝,人类研制了蜜蜂机器人来维持植物生态健康循环,但不幸的是,有极端分子入侵了系统,控制了所有的蜜蜂机器人,再盗取大量社交用户数据和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开始了对人类精准猎杀的死亡游戏。
科幻的归科幻,但现实中不时爆出的大数据“黑天鹅”,依旧让我们忌惮。最近,号称拥有全国最大简历库的巧达科技,被曝公司所有人员被警方带走,一时人心惶惶。有媒体记者拨打工商登记资料中所留巧达科技旗下所有公司电话,均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
大数据的概念一出来,就伴随着精准服务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期待。但不断爆出的涉嫌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事件,已经让我们认识到,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的想象,还有太多你不知道或者无法察觉的潜在凶险。科幻里的“大数据恐怖主义”,并非无的放矢。
据新京报旗下的“燃财经”报道,记者拿到一份巧达数据给客户的商务合作BP(商业计划书)显示,巧达科技数据库有2.2亿自然人的简历、简历累计总数37亿份。此外,巧达科技还有超10亿份通讯录。结合简历、通讯录,以及外部获取的超千亿条其他用户数据,巧达自称拥有超过8亿自然人的认知数据。也就是说,超过57%的中国人的信息都在巧达科技的数据库里面。
这些数字听起来很震撼,但同时也让人不安。可以说,个人信息安全,永远是大数据的“阿喀琉斯之踵”。
巧达科技产品合伙人刘博曾公开表示:“我们的商业模式概括起来也就8个字:获取简历、数据变现。”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数据就是财富。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详实的个人信息,何尝不是身家性命呢?它可以“巧妙”地抵达我们身边,就可以“巧妙”地拿走我们的一切。
远的不说,精准诈骗这些年已经给足了我们教训,以徐玉玉为代表的悲剧,已经不是一两起;更多的骚扰信息,让我们疲于应对;冷不丁冒出来的一个销售电话,对方可能了解你胜过你妈。我们似乎也在一次次惊诧中,渐渐趋于淡定和漠然。
这次巧达被查传闻,之所以引发极大关注,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传统的用户画像靠的是上网特征、媒体及购物偏好等相对模糊的信息,但巧达科技依据的是个人简历,通过自然人数据还原,它的用户画像精准度不言而喻。
此前,有媒体就曾报道,巧达旗下的“爱伙伴”可以通过大数据,让企业提前知道员工离职动向,企业可以通过付费定制这种预告服务。其实,大数据可以干、或者正在干的坏事儿多了。比如此前多次曝光的大数据“杀熟”,再比如关于APP窃听用户的爆料。
所以,巧达科技疑似被查封一事,虽然到底出于何种缘由还没有公开的权威信息,但社会上已经泛起了深深的焦虑。有一种焦虑,就叫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大数据。
当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我们无比依赖的人造“身外器官”,我们不经意间就遇见了一个哲学问题:到底是人在使用工具,还是工具在使用人。
虽然,使用个人信息需要用户授权,即使用户授权了(很多时候不授权就无法使用产品),也要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的使用。但问题是,如果信息和数据已经到了企业手里,用不用、怎么用,似乎都成了他们自行拿捏的范围,外界监管力量很难达到。多数时候,是不良的后果被爆出来,在强有力的关注下,才能追溯到数据被滥用的源头。
所以,对于大数据,我们既不能满怀悲观,也不能过分乐观。如果无法建立起对大数据获取、管理和使用的有效限制,如果无法建立起敏感的预防、预警机制,如果不能完成大数据应用的伦理建设,就不能让其一路肆无忌惮地裸奔。否则,总有一天,它会深深伤害我们。
不夸张地说,我们应该像警惕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一样,警惕大数据。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身边那些于无声处的数据惊雷就会爆炸。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