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亦落
近日,苹果健康团队中有大量员工离职。这看似突如其来的事件其实早有迹象,只是在最近几个月愈加明显,形势也骤然紧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员工对医疗健康领域“野心”不小,希望能够处理医疗系统中与医疗设备、远程医疗等相关的更具深度的问题,然而团队的重点还是放在为用户的个人健康服务上面。
说起医疗健康,绝对是当今互联网巨头们青睐的热门领域之一。在中国,阿里、腾讯、小米、华为等头部企业在这个领域都没少下功夫。别看它们都是互联网公司,做起医疗健康的业务也是各有侧重,有的擅长硬件,有的专注平台,都在深耕某一个或某几个细分市场。
互联网公司做医疗健康,这种配置乍看之下比较“违和”,实则不然。大环境的驱动,人们整体不那么好的健康状况,以及越来越重要的互联网,这些无不是促使互联网公司涉足医疗健康领域的动力。
而苹果健康团队的内部分歧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发展方向,或者说对互联网企业做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相当实际的意义。互联网公司或许应该恪守着某种不成文的“准则”,其医疗健康领域的路才可能走得更顺畅,对用户和市场也才有可能产生更多正面作用。
一、互联网巨头“扎堆”医疗健康领域,优势不同导致方向差异
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算是互联网企业中较早的。
2014年,苹果推出了健康平台Healthkit。此前的硬件产品中积累了大量的个人数据,给苹果在健康领域的征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苹果收购了个人健康数据创业公司Gliimpse。这一举动对苹果的CareKit、HealthKit与ResearchKit等健康服务都有所帮助。
2017年,苹果在9月份的秋季发布会上在第二代Apple Watch中添加了GPS功能,能够测算用户的步频与距离,还能显示运动的速度与线路,是跑步或登山等户外运动的良伴。此外这款产品中还包括加强版的用户界面、升级之后的健康功能等。
而在这款产品发布前的几个月,苹果还聘请了技术负责人、人骨3D可视化领域专家以及可穿戴领域专家,显露出了在个人健康领域的决心。
对于健康领域,库克曾说过“健康将是苹果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为了做好健康方面的业务甚至不惜缩减自动驾驶等部门的规模,足见苹果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而苹果凭借硬件产品多年积攒的用户与数据,以及苹果自身在硬件方面的优势,使其更擅长于个人健康设备方面的业务。
在中国,小米与华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方向与苹果颇有相似之处。小米手环、小米体脂秤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名气。与苹果相似的是,小米的产品也是以智能硬件为主,在此基础上细分为可穿戴设备、运动健康、医疗信息化等多个方面。
华为近两年来也推出了手环、体脂秤等产品,同样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主。华为也明确表示可能与一些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健康医疗的辅助解决方案,但不会去做纯粹的医疗设备。
整体来看,苹果、小米、华为在医疗健康领域所擅长的是智能硬件与数据收集等方面。苹果的口碑、小米硬件的定位以及早期的“饥饿营销”等获客方法和华为的产品质量,让这些企业都拥有了大量的用户与相关的个人数据,这正是做个人健康智能设备所需的。
互联网公司入局医疗健康领域还有一种大方向,即侧重平台与服务。
2015年,阿里巴巴公布了“Double H”战略(Health and Happiness),部署了医药电商。电商是阿里原本的拿手业务,所以健康医疗也与之结合,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大药房兴起,涵盖多个种类的药品。
此外,支付宝中加入了打通线上线下的“未来医院”,覆盖了200个城市,可提供实名挂号、移动支付、报告查询等功能。而阿里的“ET医疗大脑”则具备了医学影像诊断、疾病风险预测、健康管理等多种功能,为医生的诊疗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与阿里相比,腾讯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作为拥有“国民级”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的企业,“链接”是腾讯更加擅长的方向。2017年,微信推出了“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包括线上AI导诊、在线支付、药品配送、AI随访等功能,打通就医的各个环节。
今年4月,腾讯又在微信中开启了“医疗健康”板块灰度测试。腾讯此前投资的丁香园、好大夫等机构已经接入其中,为用户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纵观互联网巨头布局医疗健康的特点,一是以自身的优势作为切入点,二是符合自身整体的战略布局甚至能够对其他业务形成“反哺”,例如小米医疗健康的布局受到其生态链的“辐射”,腾讯医疗健康事业群从属于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等。
根据自身的特点,巨头们往往专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将细分市场最大化地挖掘,尽可能多地触达其中的用户。各大互联网公司如此煞费苦心地进入医疗健康行业,根本原因当然是市场中巨大的利润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
以中国为例。2017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总产值在6万亿元左右,预计将在今年年底突破7万亿元。而到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而这还都只是在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处于“初级阶段”下的数据,说明其在未来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曾将医疗健康产业称作是继IT产业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那么这一产业中的空间与需求具体有哪些体现呢?互联网公司若是继续深耕医疗健康领域,又将会走向何方呢?
二、多种因素促使互联网巨头入局,投入风口更需把握“尺度”
当今时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在很多国家与地区,人类健康的整体水平也令人担忧。
在中国,人们的经济水平已经在整体上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亚健康”似乎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要说现代人的健康问题,真是数不胜数,肥胖、脂肪肝、心脏病、高血糖、失眠......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丰富的物质条件、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忙碌的生活、无规律的作息...现代社会有太多太多可以影响我们健康状况的因素了,看看视频网站里熬夜追剧的,加班加到几天都要连轴转的,躲在被窝里玩手机能熬一个通宵的,大晚上不顾肥胖和健康点外卖的......再加上食品安全问题、空气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强度下,健康必然会出现问题。对可能引起疾病的现象最好是能及早发现,但更好的方式是将其扼杀于萌芽阶段,所以个人健康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于是“私人健康管理”之类的行业也由服务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小众群体逐渐普及开来。
不过这类服务仍以线下为主,侧重于通过“他人”来管理健康,到底还是缺乏主观能动性。其实个体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充分了解关于自身健康的各类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自主提升健康状态与生活品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便捷地掌握自身健康数据的最佳途径是可以与智能手机连接的手环、体脂秤等设备。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人们通常都要随身携带,否则就浑身不自在。
“贴身率”如此高的设备用于个人健康管理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与可穿戴设备配合便于随时随地掌握自身的健康数据,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划,来提升自身的健康状态。此外在手机中使用医疗健康相关的平台与服务也非常方便。与专门的线下健康管理机构相比,这种方法更简单也更快捷,更符合现代人的节奏。
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相联结,是医疗健康领域当前与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也给了互联网巨头入局的机会。而苹果医疗健康团队内部产生分歧的点在于未来发展的方向,许多员工认为苹果应该涉足更为专业的医疗领域。
所谓专业的医疗领域,是更多地去“针对”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目前苹果专注的大健康业务受监督力度没那么大,风险也比较小,但在医疗健康系统中并不是收益最高的,那些涉及到专业的医疗,或是与医疗体系密切相关的业务更容易获得利益。
例如有些员工希望能够拓展医疗软件,最终达到为临床医生制造专业医疗产品的水平。还有的员工希望引入远程的医疗服务,并涉足医疗支付领域,达到简化保险账单的目的。有“野心”和想法当然是能产生积极意义的,但“野心”太大,想法太多,反而难以兼顾。
虽然苹果实力雄厚,但那是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而不是专业的医疗领域。即使互联网公司再有实力,可术业有专攻,若是涉足专业医疗乃至过度参与,则无益于互联网公司在医疗健康行业的长远发展。
其实能把自己擅长的做好,互联网公司同样能够获得可观的利益。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苹果的健康护理业务在2027年至少能达到150亿美元,最多则可达到3130亿美元,而苹果去年的总营收为2660亿美元。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技术,可以向着更深度的方向发展,但在现阶段,互联网公司还是应该专注于消费者层面的“大健康”、“泛健康”,基于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继续深耕自己擅长的部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