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are we still here? ... just to suffer?”
这是被取消的寂静岭最新续作、或者说你更熟悉的项目名称 ——《P.T.》,在 Youtube 上发布的概念宣传片视频下方点赞最高的留言。这位名为 Jeff Hocker 的用户是在约 3 年前发表这个留言的,而在下方点赞回复的时间也很有趣:2 年前、1 年前、4 个月前、1 天前......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对《P.T.》念念不忘的玩家会去回顾这个已经被取消的项目。
一道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走廊,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由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好莱坞导演德尔·托罗与演员诺曼·里德斯合作主导的《P.T.》在 2014 年 8 月 12 号问世,以一个概念式 DEMO 的身份,在游戏圈乃至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剧烈反响。可惜的是,由于制作人与版权持有者 Konami 合作关系的结束,加上公司自身似乎对创作传统游戏也早已失去兴趣,这个备受期待的项目最终遭到无限期取消。
随着这个实验性项目诞生已经过去了 5 年。在这期间小岛秀夫离开了母公司,带来了全新的 IP《死亡搁浅》;而怒骂 Konami 的德尔·托罗也得到了自己的奥斯卡奖杯,并与凭着「弩哥」形象而备受人们喜爱的诺曼一道再次加入了小岛的项目里。
托罗与小岛也算是跨界友人里的代表了
就连因取消项目饱受抨击的 Konami,都凭借着手游和其它相关公司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看上去,似乎这个带动了巨大话题效应的 DEMO 很快就会和其它没能完成的作品一样被人遗忘。
然而这一次事情的发展却显得有些不同。在这几年里,《P.T.》不仅仍然时不时被人们所怀念,它的游戏形式也在给行业带来着奇妙的影响力。
充满野心的「社会实验」
严格来说,《P.T.》甚至都不能算做是一款游戏。按照小岛秀夫的理念来看,这个经常被我们习惯性挂在嘴边的称谓并非「游戏标题」,而是「可以玩的预告片」(playable teaser)的简称罢了。
还特地搞了个「马甲」
游戏在正式开放下载之前并未以寂静岭的 IP 进行宣传,而是套上了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7788s 工作室」身份,以匿名形式出现于 2014 年 Gamescom 上。很快的,参展的媒体与玩家在尝试过这个 DEMO 后,颇受好评的报道便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当 Konami 随后以免费试玩的形式在 PlayStation Network 上线时,该试玩版用很短的时间便获得了 100 万次以上的下载量。
该试玩版是在《潜龙谍影 V:幻痛》的开发间隙完成的,使用的引擎同样是由 FOX 工作室主导研发的「Fox Engine」。不同于寂静岭系列的第三人称视角,《P.T.》采用了更具有沉浸感的第一人称手法,在一些特定场景时的表现力更加骇人。
整个 DEMO 中玩家只能通过身份与姓名未知的主角,在一栋封闭的闹鬼屋子里探索,通过有限的碎片化信息拼凑出整个事件的全貌。在这个由「L 型」走廊、1 个浴室与其它简单家具组成的狭小空间里,小岛秀夫通过无限循环的形式扩展了整个流程中的变化。玩家唯一能做的只有步行以及跟少数场景交互,通过每一次「轮回」中产生的变化来慢慢将故事展现在玩家面前。
无限回廊并非首创,但在 P.T. 里却玩出了新花样
作为一个恐怖游戏《P.T.》其实仅有几个「Jump Scare」桥段,它主要靠的是心理暗示与氛围营造层面上带来的恐惧感,并因其与故事的有机结合而备受好评。
当玩家解开了游戏谜题并最终逃出生天后,结尾的字幕与动画会透露该 DEMO 其实是个寂静岭新作的「可玩预告片」,并揭晓了由诺曼饰演的主角形象。
考虑到前几年算是恐怖生存类游戏陷入低谷的时期,该 DEMO 不仅让小岛这帮大咖们的粉丝感到意外,也令包括寂静岭玩家在内的恐怖游戏迷们欣喜不已。豪华的制作阵容和仅在概念性试玩中就展现出来的优秀素质,其野心足以让人们在宣发初期就期待不已。
在宣传期揭露某个人气明星参与的手段,在近年来似乎又回归了
有趣的是,虽然把全球上百万人吓得做恶梦,小岛自己却是个会在中途放弃《生化危机》的人。但即便自己亲口承认因为胆子小,所以并不会没事找事主动去玩恐怖游戏,他对《P.T.》的制作初衷却恰恰就是想找个新点子吓唬玩家。
小岛曾表示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对恐怖文化的表现手法,但真正的恐怖并非来源自丧尸或怪物的形象 —— 而是人潜意识里对未知的恐惧。他觉得目前游戏行业在廉价血浆片方向走得太远,忽略了那些能引发更真实、更具有深度思想与渗入骨髓的恐怖。因此他希望能通过《P.T.》,探索一种不依赖暴力和血腥的恐怖游戏表现手法。
另一方面,该试玩版也带有一定的「社会实验」性质。通常来说由于其中涉及的碎片化信息涵盖着多个国家的语言和密码等内容,一个人很难独自完成全部解读,小岛也预估玩家需要数周时间才能解决谜题。
虽然承认自己胆小,但是他其实对恐怖文学青睐有加
不过最后小岛发现,凭着网络社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游戏不仅在发布后几个小时内便有人通关,其中背后的故事与细节也很快被人所解读出来。
小岛后来表示,作为概念试玩的《P.T.》在最终成品上会与正式版不同,所以除了这个可玩的版本之外,2014 年的 TGS 上公布的概念宣传片则展现出了另一番不同的景象。
该预告片被认为是将以《寂静岭》标题推出的正式版内容。在一分多钟的内容里可以看到,虽然同样也是与 DEMO 里类似的第一人称、狭窄走廊与超自然灵异元素,但其中的惊悚桥段与暴力元素更加激烈。除了带有与 DEMO 里类似的场景描绘外,还存在着诸如断头和昆虫食人等容易引发生理不适的场面。
对于这个「反差」,在后来项目被宣布取消后德尔·托罗曾在自己的 Twitter 帐号上透露过。他们原本还计划将日本著名恐怖漫画作者伊藤润二也拉过来。因此可以推断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的话,那么正式版游戏将会比这个预告片还要「刺激」。
正式的宣传影片更加诡异渗人
然而可惜的是,最终这个项目的取消使得一切展望都成了空谈。
小而精的恐怖艺术
《P.T.》并不是一个大体量、有着丰富可玩性的正式版作品。但是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个惊吓桥段并不算特别高明与新颖的 DEMO,凭借着对市面固化游戏类型的颠覆、以及一点点小花样便大获成功。当然,以实际利润来看作为免费下载的试玩版,它可能并没有为 Konami 赚到半分钱。但在小岛等人为其倾注的内容里,《P.T.》对恐怖游戏的创作启发却有着非常大的价值。
通常来说,不论是玩家、媒体还是厂商对现代游戏的认知总是「越大越好」。确实,被诸如《上古卷轴》、《巫师 3》和《荒野大镖客 2》等内容厚道至极的作品「惯坏了」的业界,在审美上以体量为核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各种围绕着巧思创意制作出来的「小品」,却也并非无法承载着同等的美妙体验。
对于恐怖游戏来说,对玩家肾上腺素突然性刺激容易,但真正能引发潜意识恐惧心理的却寥寥无几。作为一个全篇几乎只有在无限回廊里散步的作品,《P.T.》并没有什么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特效,更见不到血肉横飞的暴力场面,但它给人的在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感观体验丝毫不亚于视听上的冲击。
P.T. 懂得如何用有限的场景引发玩家自行想象
比起依赖于视觉上的冲击,《P.T.》更注重于用心理暗示上的手法来激发玩家恐惧心理。这不仅局限于阴暗走廊带来的幽闭恐惧心理,或是常见的环境音效带来的惊悚体验。对于亲自上手尝试的人来说可能更容易发现到,流程里那些有限的互动、以及场景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元素才是最精彩的环节。
随着玩家扮演的角色醒来,在这个 DEMO 里的 L 型走廊中探索,很快地会发现看似千篇一律的无限回廊总在发生着微妙变化。每一次的「轮回」都会带来新的未知事物,不论你是初次尝试、还是对恐怖游戏有着比较熟悉的了解,这种在暗中不断产生改变的设计总是会让人感到不安。
小岛把这种手法用在了一栋十分传统的美式房屋里。这种对绝大多数人都显得很熟悉的家居环境,有时候在营造恐怖氛围的效果上远比充满断肢残骸的传统鬼屋更加有效。
你会发现灯光比前一次「轮回」变得更加昏暗,原本紧闭的浴室门稍微打开了一道缝隙,或者是更加难以察觉到的、内容在逐渐变化的收音机新闻内容等等。这里头每一次细微变化都能把情绪吊到嗓子眼 —— 毕竟你知道这是个恐怖游戏,当发现某一次循环中门突然打不开了,那么很容易就从这种异变中预感即将要有什么「惊喜」在等着自己了。
不要没事探头去看门缝!
除了各种惊吓桥段外,游戏里还是有着实质性威胁的。不过它的出场次数少得可怜 —— 只有一位时不时在暗中观察你,总计出场不到 1 分钟时间的女鬼丽莎(Lisa)。但她每次出现时带来的效果极为强烈,我能打赌这个有着扭曲笑容与抽搐身躯的形象,肯定比丧尸或是杀人魔之类的更能烙印在玩家心中。
它证实了一个理念:有时候最简单的惊吓手法并不需要庞大的内容、太复杂的元素,仅仅用未知去激发玩家想象就足够完成让人尖叫的「成就」了。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是纯粹的 —— 行走、探索、思考。然后在你完全沉浸到故事与场景里,与那个扛着摄像机镜头的角色融为一体后,制作人让你感到恐怖的计划就达到了。
适当的固定脚本与一个足够可怕的威胁,但更多的还是通过玩家自己潜意识里填补起来的内容,构成了《P.T.》不同于传统恐怖游戏的体验。
实验性项目的身份,赋予了《P.T.》远超商业作品的自由发挥特权。这群在业界掌握着数千万投资的大咖们走到一起,做出来的却是一个免费提供下载的 DEMO,但带来的反响与话题性远超许多 3A 作品。
丽莎的形象十分简单,但却成功脱离出千篇一律的女鬼群众演员范例了
它并是那种数百人团队规模、有着数十个小时流程的完整游戏。这里面没有像《异形:隔离》那么庞大的空间站与压迫感十足的怪物,甚至还不及《逃生》这类中等规模的独立项目,但是带给人的恐怖体验却丝毫不比它们少。
随着小岛秀夫的离职正式确定,人们很快也得到了 Konami 公布取消新寂静岭的消息,而这个免费 DEMO 也从 PSN 商店页面被下架。除了从玩家到媒体对这个决策一片倒的声讨外,网络上甚至还出现了高价贩卖仍然保存着试玩版的 PS4 主机,足见玩家对其期待之深。
官方不行,玩家接棒
虽然基本上可以确定玩家已经无缘看到正式的游戏了,但显然《P.T.》在游戏史册上已经留下了自己的一页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岛等人在这个作品中留下的遗产也渐渐开始显现。
就在 2015 年 Konami 刚刚宣布《P.T.》下架不久,英国工作室 Lilith Ltd 却公布了一款与其极为相似的作品 ——《Allison Road》。该作品最初由 6 名独立开发者制作,采用了虚幻 4 引擎并支持 VR 系统的第一人称恐怖冒险游戏。游戏主创表示在《P.T.》上线 2 天后他们就立刻启动了项目,是原计划于 2016 年完成的致敬作品。
在正式公布约两个月后,团队放出了一个约 13 分钟的演示影片。这时的整体风格能看出比前期公布的概念设定图更加明确地在向《P.T.》靠拢,不过从影像里还可以看到主角装备刀具的画面,推测还可能带有一定的战斗机制。
个人认为仅在展现出的效果上,本作的恐怖感比 P.T. 还强烈
预告片同样描绘了一个失忆男子玩家在别墅中醒来,并遭遇了灵异事件的内容。随着探索的深入,游戏逐渐展露出了各种线索,暗示了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凶杀案,而疑似主角妻子的亡灵也开始追杀他。
整个演示几乎可以看作是《P.T.》的重新演绎。团队也凭借这个 IP 的话题性获得不少关注,预告片体现出来的良好素质也令多数玩家表示认可,于是他们便在 Kickstarter 上开启了 25 万英镑目标的众筹。
不过,随后 Team17 却宣布将以发行商的身份为团队提供资金,并单方面将众筹项目关闭。这个举动让不少参与众筹的玩家感到十分不爽,而就在游戏距离当初计划的上市日期没几天时,官方推特账号突然宣布项目取消更是令人大失所望。虽然两个月后团队又表示项目重启,但是直到今天他们都没再发布过任何一点信息了。
尽管这个在第一时间就「蹭热度」的项目黄了,但这并不影响民间方式继续挖掘 P.T 的价值。尤其是各种民间重制的 PC 版《P.T.》,其中既有在在 15 年刚刚宣布取消时,由加拿大粉丝制作的《PuniTy》,也有今年 1 月 RadiusGordello 开发的 VR 版本,这些都是以免费发布的形式在延续着小岛的作品。
其中甚至还有因还原度太高,收到了 Konami 律师函的情况。
几乎以假乱真的民间移植版
这个名为《P.T. for PC》的版本是有一位当时年仅 17 岁的少年独立制作完成的。他用了上百个小时边学习虚幻引擎的使用,一边制作了这个在 PC 上运行的《P.T.》,而且与原作的差异仅仅只有脚本动画等内容而已。
可惜的是在他将作品放到了下载网站 Game Jolt 后没过几天,他宣布由于 Konami 的介入,《P.T. For PC》将永久取消后续制作。不过可能是觉得已经不能再招惹舆论了,所以 Konami 也送了作者一些游戏,并邀请他以实行生的身份前往公司分部进行合作。
除了这些稍微比较有名气,被记录在案的致敬作品外,在鱼龙混杂的 Steam 平台上,则能够找到大量类似的独立游戏。就在《Allison Road》公开了概念影像后不久,当时还健在的 Steam 青睐之光也出现了一款自称以 P.T. 为灵感的作品《The Peterson Case》。虽然这个作品在公布后已经过了 4 年之久,但似乎比起完全没动静的前者来看,至少团队还是在努力开发当中。
独立游戏开发总是很「佛系」的
但这些游戏不论是粗制滥造、以既有素材与引擎做出来的低价劣作,还是小有名气的优质游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封闭空间、鬼屋和碎片信息等内容制作出来的山寨品。能找到即有自己想法,又能还原出原著神韵的始终是寥寥无几。
不过,这种通过原作人气营造出的热情,仍然证明了《P.T.》对于游戏行业有着良好的吸引力。而它的设计思路,也确实很适合小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去复制,对游戏开发社区的活力带来了很积极的影响。
结语
在 Konami 宣布了项目取消后,立刻就有海外网友启动了一个请愿活动,希望能让《P.T.》继续开发。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几乎所有实力派游戏开发人员全部离职后的 Konami,已经不太可能记得起自己有多少被取消的项目,但仍然有将近 20 万人参与了请愿活动。
和许多小岛的作品一样,即便是一个只有 2 个小时流程的 DEMO,他仍然在其中塞入了大量个人喜好的元素。因此除了不断被解读分析的剧情之外,从媒体到玩家也在不断挖掘着其中想要表达的内在主题。
作为一个前无古人、后也恐怕鲜有来者的实验性 DEMO,《P.T.》所引发的话题效应是足以被视为游戏文化一环的。人们从这个短暂、简约却又完美体现了创作者灵感涌现的「宣传片」里看到了太多可能性,以致于无法忍受失去看到完整版问世的机会。
不过要是完整版真出来了,八成要让更多人做恶梦吧
游戏与电影两个不同文化行业的知名人士从《P.T.》的合作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我们作为领域外的玩家无从知晓。但我个人觉得,《死亡搁浅》关于玩家之间的「连结」,其构思很有可能是从这个实验性 DEMO 里获得了一丝灵感也说不定。(也许会需要玩家合力解开难题)
虽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幸运的是,通过这个胎死腹中的项目,一群志同道合、有着卓越天赋的人走到了一起。在这个项目上受阻后,这群人并未就此止步不前,而是以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合作,开启新的旅程。
End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