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打字、快递狗、骑行行李箱……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700多个黑科技,创意突破你的想象!运用机器学习技术,中国乒乓球学院开发了一个陪练机器人,三球以后没有人可以赢它!机器人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也能突破人类极限,那么这样的机器人是如何制造的,它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用处的呢?
出品:"SELF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ID:SELFtalks)
以下内容为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杨砾演讲实录:
解读“机器人”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机器人,人类的亲密伙伴”,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有很多人一直在问我们:“机器人在很多科幻片里扮演的角色都是人类的终结者,机器人未来到底是人类的伙伴还是人类的敌人?”
人们为什么对机器人这么紧张呢?机器人不用睡觉,不用担心衰老。机器人不用吃饭,省出了很多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是,机器人不用上学。
随着5G、6G等新技术的出现,所有的知识到它的大脑里可能只需几秒钟。未来将机器人组网以后,新的技术可以在瞬间得到共享,那就更加“吓人”了。
那么,机器人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在我看来机器人永远是我们的亲密伙伴。
6轴机器人
提到机器人,一部分人大脑里的图像也许是这样,在机器人学术圈里它叫“6轴机器人”。
点焊机器人
6轴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场景,上图是它的典型应用场景——汽车厂。这是点焊机器人,我们通过点焊把钢铁连接在一起变成车身,涂装完成以后送到我们身边。
智能机器人
提到机器人,还有很多人大脑里出现的场景是这样的,很多科幻片里也有这样的场景,我们将这种机器人称为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的发展是从工业机器人不断向智能机器人演进的过程,所以未来我们的重要机器人伙伴都是这种智能机器人。
谈到机器人不得不提它的英文名——Robot。其实,Robot这个词是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创造的,在波兰语里的意思是“工人”,在捷克语里是“劳役和苦工”的意思。
通过Robot一词的定义可以看出,那个时候,人类就是在寻求一款能够像奴隶一样完成固定工作的产品,能够把人从劳动场景中解放出来。Robot一词所代表的人类诉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引导了机器人的研发路线。
我们的中文博大精深,我认为机器人这个词远远好于Robot。该怎么理解“机器人”呢?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机器化的人”,这个时候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相当于一个物种,正因为它是物种,所以才会进一步讨论它跟人之间的关系。
千百年前的智慧机器人
很多人认为机器人是近期出现的产品,恰恰不是,千百年前已经有很多机器人的雏形。
为什么会有机器人产品的出现呢?这跟人类的需求有关。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创造一个自己的替身或分身。
正是因为这一点,机器人产品一定会出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机器人的研发一定会持续下去。
比较遥远的存续于《史记》中的两款机器人产品,一个是西周的偃师造人,一个是春秋的鲁班木鸟。
偃师造人是一个典故,偃师为大王展示他制造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能歌善舞,还对王妃抛媚眼,差一点就被肢解了。
木鸟则是模拟鸟的结构,能够飞翔。存在于典籍中的故事,证明古代有很多能工巧匠曾制造出非常奇特的产品。
我们在地理书、自然科学的书籍中也会看到很多存续的产品,例如地动仪、指南车、记里鼓车。
它们都是非常精巧的装备,能够完成具体的工作。尤其是指南车,以前我们看到的古代的指南针经常是指北,只有这款指南车是指南。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研究了一种产品——木牛流马,这是他和曹操进行对战时非常重要的装备。
机器人原型机只存续在中国吗?不是的。
1738年,法国科学家用机械制造了机器鸭,能像鸭子一样完成很多鸟类的动作。
会签字的玩偶
瑞士的钟表业非常发达,瑞士有一对父子发明了一个玩偶,可以签字。这都是非常精巧的机械结构。
在日本也有科学家制造了端茶玩偶。
所有这些都展现了人类的梦想——制造机器人替代我们的工作。但它的动力源要么来自储能的机器,要么来自水流,要么来自风力。这致使机器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非常少,同时体积非常庞大。
机器人的技术革新从电开始
我们认为机器人研发的巨大转折点是电技术。电驱和电控对机器人行业来讲是颠覆性的技术,它的出现让机器人真正以丰富的生产线面向大众。
机器人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复杂意义上的数控机床出现了。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源的,从架构、控制上有很多的相似性,这意味着今天所有的机器人都是基于当时的产业变化和基础。
1953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后来,机器人逐步走进了工厂。
1980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现在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了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空白被填补了。
蒋新松院士是中国机器人研究的带头人,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在他的引导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有了一次飞跃式发展。
典型串联结构机器人
机器人有什么样的典型结构?图中是典型的串联结构,6轴。
我们可以把“轴”理解成关节或旋转轴。空间有X、Y、Z三个直角坐标轴,还有X、Y、Z三个旋转轴。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6个自由度或者6个轴的空间坐标能够取代中间空间的所有点,意味着一个6轴的机器人可以完成空间的所有工作。
但是,我们后来发现6轴并不够用,人的胳膊是7轴结构,于是研究者开发出了7轴机器人。
7轴机器人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动作,就像腕关节固定,胳膊仍然可以做出不同的动作。
这种机器人在什么时候最有用呢?它在一些封闭、复杂的狭小空间里可以有效地完成动作,例如做手术,做手术的时候机器人必须要绕过你的骨骼,这个时候7个自由度机器人会体现出价值。
机器人都有哪些结构呢?可以用机器人跟人进行一下对比。关节里面有电机,电机的作用就是完成动作。
电机怎么完成这个动作呢?要加驱动器,驱动器不断地发送脉冲,伺服电机按照脉冲来完成它的轨迹。
电机中间有一个减速器,减速器顾名思义是为了让电机的输出的速度降低一点,但是输出的力矩会大幅上升。这意味着非常紧凑的结构可以完成非常大的输出力。
机器人里面还有编码器,我们俗称码盘,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机器人执行一个动作,到底做到了还是没有做到?通过它把数据采回来的反馈给我们。编码器让每一个动作能发出去还能收回来,形成闭环反馈。
和人一样,机器人身上有非常重要的传感器。人有很多传感器感知外部,最重要的两个传感器是:第一,力传感器。全身的皮肤、组织都相当于力传感器。
第二,视觉传感器,人认知和改造世界靠的就是视觉传感器。
对机器人来讲力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者也在不断开发智能传感器。
机器人还配有控制器,控制器像什么呢?像人类的大脑,也相当于计算机的CPU。它能够采集数据,分析和规划路径。我们提到的操作系统、实时内核使机器人和人之间能够建立更有效的沟通。
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双臂机器人,双臂机器人每个胳膊有7个关节,也就叫7个自由度的机器人。
机器人模拟端咖啡送水
图中展示的是模拟端咖啡送水的工作。在2018年的进博会上,这款机器人被征调进了主会场,替代服务员的工作,为各国元首端茶送水。
我们以前生产的机器人都是单臂,但是单臂不足以替代人类完成更多的工作,所以双臂应运而生。
双臂机器人其实很复杂,为什么呢?人同时使用双臂劳作很简单。对于机器人来说,要随时能感知两臂之间的空间,两个胳膊不碰撞在一起,要构建一个非常有效的空间坐标,让两个臂之间不要冲突,这个要求非常高。
所以,对人类来说很简单的工作,对机器人来讲却非常难。但是也有一些机器人擅长的工作对人而言就非常难了。
我小的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周伯通会“双手互博”,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在座诸位能做到这个的应该不多吧?但这对机器人来讲非常容易。可见,机器人的很多技能和人类有非常大的互补性。
我们再看这个场景,这是典型的双臂机器人,它配备了AR视觉系统。
我们和机器人之间怎么沟通呢?难道是靠说话?说话交流的速度和信息量是不够的。
人认知外部世界更多是靠视觉,因此我们经常在想人和机器人之间是不是能建立一座桥梁,让大量的数据有效快速传递?这种想法促成了AR系统有效的嫁接。
通过AR系统,我们可以把机器人的所有状态都显示出来,还有典型的虚拟视角,在使用者的空间环境下虚拟地完成机器人的编程动作后,机器人可以有效地完成它自己的工作。
这种应用在很多危险环境下价值非常高,例如核污染。
亲密伙伴机器人
机器人是不是只存在于工业领域呢?不一定,在未来机器人可能是作为人类的伙伴出现的。
给大家展示一个新型的产品——乒乓球机器人。乒乓球是国球,每个人对乒乓机器人都有自己的设想。
这是中国乒乓球学院开发的产品,目的就是为国家队、专业队提供有效的陪练服务。目前看到的场景是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对抗,在2019年底或者2020年会出现更新一代的机器人。
很多人会问,乒乓球机器人如何才能做出有效的动作呢?是不是建数学模型,拿摄像头采集运动轨迹来计算它怎么回球?
很多研究者也是这么想的,实际上做不到。为什么?中国人打球,球一定是要转的,球在转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摄像头能采到它怎么转。
因此一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球变成花瓣等各种样子,希望能够采集到球旋转的过程,发现非常困难。但后来意识到采集到也没用,乒乓球的速度非常快,等你采集并运算完了以后球早过去了。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用的技术是机器学习。摄像头采集人打球的动作,把人瞬间的动作传回来,变成机器人学习的过程,它来预判你这个球大概以什么样的方式过来,以什么样的轨迹过来。
所以这种方式就更像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这个机器人在2018年人工智能大会展出三天。基本上三球以后没有人可以赢它,头三球是它适应的过程。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研发出量产的产品,它们就可以到社区、健身房跟大家一起互动。
这是一个四足机器人,机器人如果只能静止在这儿是不够的,一定要运动起来。对机器人来讲以前的运动方式是轮式驱动,但轮式驱动对地形是很挑剔的,只有足式是没有挑剔的。
足式运动要不断地处理好平衡和重心,像这样在复杂的崎岖地面上能够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保持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非常难的。
四足机器人还能做什么?这是在实验室里面,机器人用前面的机械臂模拟人的动作打开门锁,为机器狗开门,动作跟人是很相似的。
上图是一个机器人在进行跳跃,也许在座诸位完成这些都很容易,但是做到这一点对机器人非常非常难。为什么这么讲呢?
机器人研究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动力学,因为机器人一直是运动的状态。当姿态发生变化时重心就变了,惯量也在变。所以对机器人来讲一直是变惯量的状态,这意味着机器人要不断地实时计算分析。
另外一点,这个产品在落地的时候对电机的冲击非常大,如果控制不当的话电机当时就被摧毁了。所以机器人的缓冲和震动过程都有大量的算法在跟踪,机器人也从以前的工厂逐步进入许多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地方。
手术机器人
这个叫手术机器人,是典型的主从操作手术机器人。外科手术精确度很高,需要外科医生的手非常稳,做重大手术之前不许喝酒,一定要休息得当。
机器人做手术
机器人可以有效地剔除生物震颤,所以做微创手术的创面更小,做的手术可以更精巧。这都是手术机器人可能作为伙伴出现的例证。
我们早期研发机器人一般利用机械、电子等传统的工程学科知识。今天,大量的哲学、伦理学都融入到机器人研究中。
机器人伦理中,有一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与第一条相反; 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好自己,除非和前两个冲突。
机器人三原则是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是在开发智能机器人时最重要的设计依据。
大家经常在想,未来机器人到底怎么样?会不会是人类的敌人?未来机器人一定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原因也正是这三点,这三点保障了机器人和人类之间亲密的关系。
“SELF格致论道”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talks获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