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写给师弟师妹:怎样做好文献综述

前一段时间,师妹们在准备开题报告,花了很多时间在文献综述上面。这似乎是每一个研究生必过的坎,大部分人都走得跌跌撞撞,但效果却不是很好。这常常是因为在本科阶段缺少必要的训练,因此我把这些方法整理下来,希望对以后的师弟师妹有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研究生特指博士生或者硕博连读研究生。

另外,看到最后有惊喜,当然也有可能是惊吓。

先笼统说一下。文献综述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开题的综述、中期考核的综述、毕业论文的综述以及发表文章时的概述等等。由于目的的不同,综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果能在研究生开始的阶段,做一个“大、全、深”的综述体系,那就可以以它为基础解决所有类型的综述了。

那么,如何做一个“大、全、深”的综述体系呢?就让呆毛用自己的文献体系来做例子吧。

1.

确定文献的范围

数据库中的文献浩如烟海,首先要从中选择出“所有”对自己有用的文献。那就用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呆毛所在的实验室,研究对象是古菌,呆毛自己的做的课题是古菌病毒相关的。为了全面,就用古菌“Archaea”作为关键词,在SCI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如下图。

我当年的检索结果是八千多篇,现在变成了一万七千多篇(如下图)。为了减少阅读量,你可以再用其他关键词缩小范围。我当时觉得八千可以接受,就没再缩小。

将所有的文献选中,导入Endnote数据库(如下图)。

这么多文献,该从何看起呢?要双管齐下。

第一管,浏览标题。

浏览标题,不是让你在电子数据库里把标题看一遍,那样没有任何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从Endnote数据库中以“作者-年份-标题-杂志”的形式,将所有的文献信息导出来,编辑成文档,打印出来,按年份装订成册,然后拿在手里逐条阅读。我当时的文献用A4纸,二合一打印模式,打印了这么多。如下图。

阅读的同时,要做几件事。第一,不会的单词查一下,标记在旁边。第二,看懂标题的意思,对这种文献做一个基本的归类,研究性论文还是综述?是生化还是生理?是微观还是宏观?等等。第三,不需要用专门的时间来看,而是把这些小册子放在包里,用零碎的时间来看。我研一在研究生院,也不做实验,成天闲得很,刷美剧的时候看、等地铁的时候看、听讲座的间隙看,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看完了。

第二管,文献分析。

我当时用的软件是RefViz和HistCite。前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关键词对论文进行聚类,可以让你大体知道这个研究领域有哪几个主要方向(如下左图,一个小方块就是一个研究领域);后者是一个引文分析软件,可以分析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从而找出最关键的几篇文献(如下右图)。

因为这一篇主要讲如何做文献综述,文献管理的内容就不多涉及了,我所有提到的软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大家可以自己尝试。

双管齐下,两方面相互印证,你就可以浮光掠影地了解整个研究领域里面,人们都关注哪几个主要的问题,而你的研究方向在这个研究领域里面是定位在什么位置,和其他方向是什么关系。

2.

对文献进行分类

有了这个初步的关系,你也在每一篇文章后面做了归类和标记,那就请你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献从Endnote数据库中挑选出来,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一般来说,新产生的数据库应该有几百篇文献。我的一开始有几百篇,随着课题的进展,到毕业时达到了一千多篇。

然后将这几百篇文献进行再次的归类。根据文章的类型分类,综述还是研究论文?根据研究对象分类,土壤、海洋、湖泊、热泉、矿山还是哺乳动物的肠道?等等。

3.

通读摘要

将缩小范围后的文献,按照“作者-年份-标题-杂志-摘要”的格式导出来,同样装订成册,逐条阅读。这一次阅读最好不要再用零碎的时间,而是集中精力地仔细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你会明白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你会更加明白哪些文章对你有用,把它们挑出来精读。

4.

精读关键文章

到了需要精读文章的阶段,也差不多到了你快要开题,需要和导师讨论课题的阶段了。有了之前的调研工作,你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理解稍微整理一下,跟导师讨论一下,他会告诉你,你读文献的方向是不是靠谱,有没有偏差。哪些文章比较经典,是需要你精读的。你也可以跟导师给你的建议比较一下,看看自己之前的判断是不是正确。

其实,上述的过程,有些老师会自己完成,直接告诉你需要读哪些文献,就好像直接告诉你哪个坑里有金子,你去挖吧。

但我的导师不是这样的,他希望我自己找到方向;他告诉我哪座矿山有金子,让我自己去挖矿道,找矿坑,他在旁边看着。那时候,我每个月都会写一篇读书笔记发给他看。导师当时没有对我看文献的方向进行调整,只是偶尔鼓励一下我,我也就那样坚持下去了。

5.

精读文章,做读书笔记

精读文章并不是读完就算完了。我的习惯是把文献打印出来读,同时在纸边上做标记。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不会的单词要查明白;第二,文章是什么结构,综述是什么结构,研究论文的什么结构;第三,研究论文的思路是什么,有什么基本结论,结论是否可靠?第四,所有的细节,包括符号、单位;第五,这个工作是哪个实验室做的,他们还有哪些其他相关的工作?第六,用了什么特别经典的方法?可以补充在《方法学》笔记里面。

(上图是本科时候读过的文献)

上述这些都可以做成笔记。我一般会做成Word文档。

一开始单词总忘,重复查,没关系,重复也是一种学习。在读本科的时候,我的大师姐很耐心地教我读文献,我花了三个月读完了一篇综述,因为读完了总忘,我就一句一句地翻译成中文。

最后精读完的文献要整理起来放在夹子里便于查找。如下图。

6.

读书笔记做大做细挖深

每精读一篇文章,你都会有一篇或大或小,或粗或细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越多,脉络就越清晰。慢慢地,你就可以将这些笔记归纳起来,成为一篇大笔记了。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这篇大笔记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细,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综述的体系。这时候,这个综述的体系就算得上是“大而全”了,那么如何深入呢?

前面提到过,精读的时候,要注意论文的基本结论,是否可靠?以及论文出自哪个实验室?其实读文献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注意到这些。读得越多,就越知道哪些人的工作比较重要。哪些人是真正的权威?哪些文章得到了重要的结论?哪些文章只是标题党?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就是“品味”形成的时候。这时,要把这些想法跟导师讨论,纠正自己的偏见,继续修正自己的方向。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虽然在笔记上体现不出来,但是你的文献综述体系已经有了深度。

7.

文献追踪

当有了“大、全、深”的综述体系,这并不是文献综述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前面的工作会让你明白,自己在这个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所处的位置,你有哪些合作伙伴?你有那些竞争对手?不断地追踪他们吧。当遇到问题时,大胆地写信向他们咨询求助;在学术会议上遇到他们时,勇敢地和他们讨论。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研究之路,越走越宽。以后的任何文献综述也都难不倒你了,随时可以根据实际要求,从你的“大体系”中提取出需要的内容。

从1至7的整个过程,需要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始终,你会获得不间断的成长。

8.

惊喜或者惊吓

也许有人觉得这么做没有什么必要,也特别浪费时间。其实我自己也有这种怀疑。直到坚持了两三年,遇到一个老师来所里和我们交流。因为之前的文献综述,我读过他的一些文献,知道他和我的研究方向重合的部分。我们讨论了他之前的工作,又讨论了我现在的工作,还聊了聊一些同行的工作。谈话结束后,他找到我的导师,提出与我们合写一篇综述。我们当然非常高兴。

这篇综述一写就是两年,综述的主要结构就来自我研一时的一篇读书笔记。在两年的时间里,我导师的“逼迫”下,一遍一遍地修改,自尊心也一次次地被碾成粉末,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个渣渣吧,也可能连渣渣都不是,就是些末末,风一吹就得飞走。最后还是完成了。就是下面这篇。

Wang, H.N., Peng, N., Shah, S.A.,Huang, L., She, Q., 2015. Archaeal extrachromosomal genetic elements. Microbiol Mol Biol Rev 79, 117-152.

做文献综述让我成长了许多。我找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主要的几个实验室,他们的优势、劣势。甚至在文献追踪的过程中看到他们竞争的过程,知道他们赢在哪里,输在哪里,直到最终自己也参与其中。

写到这里,我想起导师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博士,应该明白自己工作的水平。

换句话说,一个合格的博士,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发表在什么样档次的杂志上,应该有点儿自知之明。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1G107Y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