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2日讯 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高等学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首都高校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5G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新媒体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0余所在京高校宣传系统干部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网、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代表参加论坛,就5G时代新媒体建设交流分享心得经验。
会议现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严致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严在致辞中指出,对于北京高校来说,地处国际交往中心这一位置特色赋予了我们光荣和艰巨的使命。面对万物皆媒的5G时代,高校宣传文化工作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5G时代的传播特质与规律,进一步将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与新闻媒体单位的平台资源优势相叠加,围绕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合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张树辉认为,5G技术迭代已经将我们带到了数据超能的智媒生态时代,连接成为生产力、创造需要、创造价值与市场,定制化、精准化、沉浸化的视听新闻和生活呈现已经成为互联网传播的重要内容,这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张树辉表示,要讲好5G时代的中国故事,需要讲好具有主流价值的正能量故事、讲好中外故事,同时要运用技术手段,创新视听主流话语体系,并在讲述中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实现‘场景’突破”谈到,5G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方法,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传播会使信息量更丰富,随时调用时间和空间的要素会使内容更生动,跨越语言壁垒使实时交流不再困难。他建议高校宣传人讲好高校故事、身边故事,做精准化传播。
人民网教育频道主编熊旭以《融媒体时代下 高校新闻宣传报道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主旨发言,并以人民网近年来的积极尝试为例,为融媒体发展提出路径建议。光明网总编辑助理吴丛丛发言的主题是“平衡故事和道理:关于理论传播的思考”,她认为媒体要在构建新的理论话语体系和理论话语方式方面进行探索,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因过于强调形式的创新而忽略对内容本身的反思,平衡故事和道理。
北京日报客户端主任曹斌着重介绍了《北京日报》在融媒体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上的重要改变,希望今后加强与高校合作,探索打造政务平台等未来发展方向。趣头条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张学伟就5G时代媒体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研究。众媒学堂秘书长杨涛以国庆特色活动分享了短视频助力高校宣传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副院长杜智涛在题为《5G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的发言中指出媒体叙事环境面临新变化,并就该变化提出三个转变的“应对策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院长王磊以跨学科的视角,分享了5G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机遇、挑战等内容,她认为5G代表着机遇和责任,高校宣传人要紧跟潮流,抓住年轻人兴趣,做好对青年学子的教育引导工作。
当天,来自20余所在京高校的30余名宣传系统干部还就“5G时代高校新媒体运营管理”开展交流研讨。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创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