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机器人专业的设置也随之突飞猛进。至今,设置机器人专业的高职院校已由从2013年的2所增至634所;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120个,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达到20个,这也说明国家对工业机器人领域非常重视。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智能制造技术转指委秘书长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电工电子组副组长蒋庆斌教授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职业机能
等级标准开发
工业机器人证书现在是唯一一个有两个X证书专业,一个是操作运维,另外一个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应用编程与操作运维主要有几个领域划分:应用编程的编程方式包括在线编程和离线编程,编程对象是机器人本体、机器人系统,编程层次包括技术编程和应用编程。
X证书开发的技术路径,和教学标准开发是同宗同源,基本依据都是从解构到冲沟,解构的源头是工作领域分析。纵向是把岗位的任务进行整合和排序,进行分级,现在所有X证书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针对中职院校、中职针对高职院校、高级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的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高职学生也可以考高级的证书。
工业机器人专业X证书无论是横向的证书划分,还是纵向的等级划分,源头取决于现在高职的专业定位。高职定位是在产业链上主要三类企业、四个岗位,三类企业包括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类岗位,从事的主要岗位就是操作编程、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的四个岗位。
应用领域,证书以应有编程能力为主线,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衡量初级、中级和高级主要有三个维度。初级的证书是直通的,高等院校学生完教学需要的内容之后便可以取得初级X证书。中级主要高在现场编程、离线编程、系统集成、外部设备编程、PLC。高级涵盖中级和初级,高级的参数设定带外部轴的系统参数标定,系统编程这块也是带外部轴的系统编程、外部设备通信与应用程序编制等,以及二次开发、虚拟调试与PLC的结合等。
“书证融通、育训结合”基本思路
教育部专业培养目标是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集成、调试、运行维护,这是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系统。高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标准的定位主要是在集成,而不是在机器人的本体。
在教育部标准中,八门核心课程中涉及到本体的只有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维护、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其它都是定位在工业机器人的系统,这是工业机器人能够广泛提升的一个条件,更多的是应用,以及机器人能够组成线。
做到书证融通,还要把八门核心课程的内容融到证书,这需要对课程的模块化进行改革,要对学校的人才方案进行调整。鉴于X证书的主要目的是推进专业建设,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我们的课程边界划分方式,体现机电融合;二是引导课程内部结构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主体以任务驱动的结构(模块化);三是引导课程内容改革: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四是推行课课衔接:现场编程、离线编程、系统集成;五是优化资源建设:解决重点难点的资源。
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整体规划,包括创新能力培养(开放性、创新性)、综合能力培养(完整性、真实性)、单项能力培养(普惠性、基础性);二是综合性实训室要考虑地方产业特色;三是采用以机器人为主体的模块化可组成形式。
(本文根据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智能制造技术转指委秘书长、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电工电子组副组长蒋庆斌教授在“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论坛”上的讲话编辑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