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小心!“偷脸贼”来了,身边很多人都这么做!

有偷钱的

偷东西的

你听说过

有“偷脸”的吗?

啥是“偷脸”?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刷脸验证、刷脸支付等方式进行安全保障。

但在授权采集过程中,大量商业主体为降低自身成本,通过格式条款或单方告知的形式,“逼”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出让自己的脸部信息,甚至在合同约定中暗含自我免责条款。

还有不法分子、数据黑灰产从业者,为通过实名认证达到注册虚假账号,或者直接侵犯他人账号的目的需要相应的人脸信息,甚至在国内已催生出一定规模的“过脸产业”。来自杭州的郭某就遭遇了一次“偷脸”。

10月17日,郭某收到了来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短信。短信中说年卡客户需要人脸识别才能入园。身为法学博士的郭某不愿接受被采集人脸信息,要求退卡被拒绝。

10月28日,郭某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11 月1 日,被媒体称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的这次案件正式立案。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款换脸软件刷屏。上传照片你就能替代明星出现在制作的相关影视中,着实让人过一把“明星瘾”。不过,该APP很快引发争议。有网友发现其APP用户协议霸道,担心被“偷脸”。

这并非杞人忧天。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报告显示测评的100款应用程序(APP)中,10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被“偷脸”的后果有多严重?

人脸识别是通过摄像头获取脸部信息再将脸部信息转化为计算机代码。这些所提取的数据将存储于企业数据库。

人脸不能复制,但是代码是可以被获取和重构的。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码,在丢失之后可以设置新密码。但是人的脸是不能“重置”的,一旦泄露便很难找回。

其他个人生物信息泄露同样引担忧

从密码到指纹,从人脸识别到虹膜识别,甚至到每个人的基因,这些生物信息泄露后,用户身份安全将形同“裸奔”!

如果结合最新的3D打印技术。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被“李鬼”冒名顶替。给大家的人身和财产带来重大风险!

2019年2月,深圳某人脸识别企业就被证实发生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核心数据可被获取,680万条记录泄露。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记录等。

如何防范?这几件事不要做!

不要在网上乱发带有自己指纹信息的照片,不要在不可信的设备上录入自己的指纹。在用完指纹锁或者手机之后,用手在传感器表面上擦一下,通过这个动作,指纹图像就会完全模糊化了,也就没有了任何提取价值;

对于一些要求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或视频的服务,应保持警惕

不下载、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避免使用陌生的无安全防护的Wi-Fi

使用虹膜验证身份的敏感人群,不要随意上传照片到网络,也不要轻易接受他人拍摄照片的要求

生物信息

是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不能轻易放弃

以上内容源自共产党员(微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崔缤予

图片源自网络

我就知道你在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203A0J0ZX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