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科学探索也能被机器取代吗?

弗朗西斯·培根 洞悉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发现的过程本质上是算法。

“志在学习真理的人,在研读科学家的著作时,当如入敌阵,发起全面的诘攻。为了不当刻薄者,也不当老好人,审视书本时,他应时刻保持自省。”

——海什木(Ibn al-Haytham)(公元 965 - 1040 年)

科学正陷入数据危机之中。2016年,生物医学领域发布了一百二十多万篇新论文,经过同行审议的生物医学论文总数也超过2600万。但平均而言,一个科学家每年能读完的只有大概250篇。科研论文的质量已经在下降了。最近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中大部分生物医学论文的结论都无法复现(译者注:成功的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不同的实验者在前提一致,操作步骤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如果不能复现说明结论有问题)。

数据太多,质量太低——这两个问题源于人脑有限的处理能力。科学家构建假说所依赖的知识越来越片面和局限,他们不是提出越来越多错误的问题,就是在问许多已经被解决的问题。人们的创造行为日益变成过去经验的随机组合,以致于只有具备特定经验的科学家,才能注意到别人忽视的事件。虽然一直以来,运气都在科学发现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目前它所占的比例实在太高了。

对科学探索而言,有一种方式能够克服当前的危机:将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结合。比之人脑,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更强。科学的自动化将极大加速科学发展的速度,甚至会带来一场新的科学革命。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科学发现真的能被自动化吗?

我相信这是可能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先驱——弗朗西斯·培根,早就在他的作品里回答了这个问题。

Science FictionJimmy Ernst ( 1948 )

早在培根之前的几个世纪,以海什木(Ibn al-Haytham)为代表的穆斯林思想家们,就论述过这种强调经验主义和实验方法的科学观。然而是培根将其正式确定,并使之成为一种学说的。

在他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模式,即所谓培根方法(Baconian method)。他反对在构建科学理论时使用三段论,这种方法在他看来并不可靠。反之,他提出对现象要系统、周密地观察,并以归纳法进行客观分析,以产生可推广的结论。在他看来,只有排除不完全的前提假设,才能发现真理。

培根方法将构建科学基础和完善科学理论的过程分别勾勒,以去除观察和概念构建过程中的逻辑偏见。他的想法是,让观察者大量搜集关于自然现象的信息,并将其归为一个统一架构,以便归纳分析。在《新工具》中,他写到:“经验主义者像蚂蚁,不断囤积(知识),不断使用。而理性主义者像蜘蛛,不断编织(理论)。但最好是做蜜蜂,取二者之间,归纳整理现有材料并拿来使用。”

因为费时费力,培根方法现今很少被使用,它的技术应用也不太明朗。然而在当时,这种想法极富革命性。因为在此之前,科学研究是形而上学,属于出身贵族的少数学者的特权。但培根拒绝了古希腊思想的权威,他描绘了科学发现的步骤,他的蓝图使得任何背景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培根的洞察也揭示了一个潜在事实:科学发现的过程本质上是算法——重复执行有限步骤,直到发现有价值的结论。培根明确使用了“机械化(machine)” 这个词来描述他的想法。他的科学发现算法有三个组成部分:

a.所有搜集到的观察要统一在一个知识体(corpus of knowledge)里;

b.新的观察可以产生新的假说;

c.所有假说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验证。

see-see-riderJimmy Ernst(1946)

如果科学本质是算法,那么它一定有被自动化的可能。这个“幻梦”困扰了计算机专家数十年,主要是因为科学发现涉及三个层面:感官观察现象,心智构建假说,机械化地实验。而科学自动化需要嵌入每个层面,并使得三者互相对接而不产生摩擦。目前还没有算法能结合这三个方面。

不过,实验层面最近进展显著。比如,制药业通常使用自动高吞吐量平台进行药物设计。加州的初创企业 Transcriptic 和 Emerald Cloud Lab 建立的系统,能自动完成生物医学专家要做的大多数体力活。科学家上传实验方案,实验方案随即被转化为代码,输入机器人平台,以进行一系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这些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那些需要进行密集实验的学科,比如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类似方法同样可应用在其他重数据的领域,甚至能拓展到理论研究中。

另一方面,自动构造假说则相对落后,但 Don Swanson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突破。他证明了某些不相关的科学思想间有潜在的关联,通过用简单的逻辑演绎,他能将来自不同领域且互不交叉的文章联系起来。比如,无需经过任何实验,或者必须精通哪个领域,他就能预判瘦身鱼油和雷诺氏综合征(Reynaud’s Syndrome)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最近的一些研究,比如 Andrey Rzhetsky 在芝加哥大学的工作和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在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的工作,他们在数学模型和图论的基础上,将已有知识数据库映射为一个网络,节点代表概念,联接代表概念间的关系。这样,未知的联接节点可能代表新的假说。

night subwayJimmy Ernst(1948)

科学自动化里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大规模搜集可靠的科学观察。目前在观测层面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储存着人类的所有科学知识。尽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经大大发展,到不仅能够挖据科研论文之间的关系,还能获取它们的背景资料。但几家主要科学出版商对挖掘他们的出版物文本有严格限制。更大的问题是,论文不但总会被科学家自身的偏见(或概念误用)所影响,也包含了大量复合概念与方法论,难以被提取和量化。

虽然困难重重,但最近计算科学和网络数据库的发展,让培根方法有史以来第一次变得实用。即使科学发现不能完全自动化,一旦还原论的使用达到极限,培根方法也会变得重要起来。

在这个数据量愈发庞大的时代,人类心智无法重建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现代的培根方法结合了还原论和数据挖掘技术,并通过基于归纳的计算模型来分析信息,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能够得到提升。这种方法能自动地产生一些很有前景的假说并进行验证,以此来加速我们的知识迭代。

它也提供了一个科学探索应有的模样:追寻真理,不畏权威,崇尚自由。

作者:Ahmed Alkhateeb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名癌症分子生物学家,致力于开发能够改进医药学科研究效率的分析平台。

文章首图/尾图:Edward Hopper

文章来源:aeon

翻译: 华夏

文字编辑:于翮子川

版式设计:童画 姜如月

插图编辑:付安琪

校对:付安琪 武权

欢迎打赏译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8G0WR4X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