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及大众消费市场,但长期以来,集成电路排在我国进口额的前三位。一张硅晶片上可以承载上千甚至上万个芯片,在一个个芯片上,遍布了数亿个晶体管。制造一个芯片,就相当于用这些晶体管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建造一座城市,难度可想而知。
田明是华虹集团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监,高级工程师。在芯片制造业已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田明带领团队完成了40纳米低功耗平台的研发量产工作,并通过汽车电子等级认证,当前产品量产良率超过97%,达到业界一流水平。此后,他又带领团队,与世界知名设计公司联发科合作开发28纳米工艺通讯类产品,良率达到97%的业界先进水平,并按计划顺利实现规模量产。
业界众所周知,28纳米工艺开发难度大,对华虹集团乃至中国半导体业的技术战略布局意义重大。28纳米芯片主要应用于手机、高清视频、汽车电子产品、wifi通讯类等各种快消类商品。如果要获得市场,关键就在于进行28纳米芯片的量产,并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芯片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1000多道复杂的工艺,而往往是一步错就全盘颠覆。集成电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隔两到三年,技术的发展就更新换代。芯片工程师们就是在与时间赛跑。田明需要凭借自己在行业内多年积累的经验,从这1000多道工序中快速定位问题所在。为保证芯片的量产,田明带领团队采用了“光刻智造法”。这套方法通过建立智能模型,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大大提升了光刻的自动化程度,为28纳米芯片的量产扫清了障碍。
芯片研发之路充满艰辛,踏入这个赛道的攻坚者们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突破。生产线要保持24小时运作,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都需要24小时待命。即便在深夜,技术人员被临时召回到厂里异常情况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
在田明眼中这些付出和压力都是自己动力的源泉,“你自己付出的越多,你一开始承受的压力越大,当你真的把东西做出来的时候,你获得的喜悦其实是成正比的。就像皮球你把它压到水池里面,你压得越用力气,你手一松的时候,它就反弹得越高,所以一开始越辛苦,压力越大。”
2018年12月11日,上海华力28纳米工艺成功进入量产,对田明来说,这个日子来之不易,因为他和团队一起,用3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业界需要5年完成的工作。田明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中国芯片行业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先进制程上面,我们也立下雄心壮志,我们一定要追赶业界的先进水平。”
(来源:《上海工匠》项目组 视频编辑:祝闻豪)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